|
发表于 2016-7-23 05: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中期因匠户经常逃亡,改征班匠银,但匠役未除。农民战争中匠户逃亡一空。清王朝废除匠籍制度,自康熙三十六年起,将班匠银先后摊入地亩。清王朝也废除了军户的军籍,让军户成为从事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一般民户。只有担任漕运的旗丁、屯丁仍有军籍。近代实行海运,停止漕运,这些旗丁屯丁才除掉军籍。清王朝还除贱为良,将乐户等贱民转化为普通劳动者。
清王朝以废除类似农奴制度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取得了成功,这为清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与巩固统一同时,清王朝改革的成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
从清兵入关到鸦片战争(1644-1840),共约二百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美的许多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采用的是手工劳动和手工操作的机器生产,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不很快。1764年,蒸汽机问世,但到十八世纪末,利用蒸汽机为动力来进行生产的事仍很少,到处采用的还是手工劳动和手工操作的机器生产。十九世纪上半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大量出现,才排斥了手工操作的机器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工业生产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清初也进入了衰落阶段,清军入关后,明末衰敝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向前发展,从平定三藩到乾隆末(1681-1795),“承平百余年,海内殷富,为旷古所未有”(17),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颇有成就。中国虽处在封建社会,生产上进行的一直是手工劳动和手工操作的机器生产,但十八世纪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并不低于当时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在农业上,当欧洲人在议论用轮作代替休耕时,中国人早就不存在休耕的问题,也超越了轮作制,而是通过施肥实行间作或一年两熟。英国人口在十八世纪增长了一倍,从五百多万到一千万人,失业和贫困日益增长,有人认为食物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必须限制人口,而十八世纪中国人口增加了两三倍,从几千万人达到三亿人。清廷通过精耕细作、施肥选种、水利灌溉,推广高产作物、向西北屯垦和向东北移殖等措施来供应三亿人对食物的需求。也有人提出人口问题,认为人口的大增会带来贫困,但清廷还没有因人口的压力得出必须限制人口的结论,虽然限制人口在当时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在工业上,十八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对铁,煤和纺织品的生产,荷兰以造船业著称,其他并不突出。各国人口从几百万到二、三千万不等(18)。中国除这些工业外,还重视制盐业、陶瓷业、造纸业、制茶业、制糖业等生产。除出口外,主要适应三亿人口的需要,总产量比起任何一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来都要高。英国是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人口仍居多数。英国的纺织业,十八世纪主要是毛纺织业,其次是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业中存在着大量手工劳动,发明和改进的纺织机都是手工操作的。棉花要靠进口,到这个世纪末,每年进口的原棉不过二万多吨。这样的纺织业很难与中国的纺织业相匹敌。中国的丝织业,康熙时江南拥有几百张织机的手工工场很多,乾隆时江宁丝织机达到三万架,苏州达到一万几千架,杭州、宁波、嘉兴和湖州的织机均有数千架。还不包括清宁、苏、杭三织造局的官管织布机。广东也以丝织业著名,有“广纱甲天下”之称,盛产绸布。其他如四川成都、山西潞安和安徽合肥等地都有各种丝织业。丝织品不仅有国内市场,而且是主要的出口物资之一。棉织业以江南地区为主要的棉布产地,发展到全国各地。分散各处的织机,到处可见,棉布除大量出口外,主要是亿万民户的生活必需品,其数量之大是无法计算的。中国的纺织业超过了英国的纺织业。英国的优势是在炼铁业。它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到1796年,生产了125,400吨铁(二亿五千斤),是欧洲国家中产量最高的。中国炼铁的历史悠久。十七世纪还占世界首位。十八世纪也有发展,清代“一切军工器械、船厂营造,以及乡人农民之类,其有需于铁者不可胜计”(19)。但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资料。记载较多的是广东省,其次是陕西省,其他省记载简略,连估计也不易作出了。从三亿人每年农具用铁,铺行用铁,军工用铁和家庭炊事用铁来算,需铁的总数量一定可观,即使达不到二亿五千斤,也相差不远。中国的煤产量要高于英国。英国在1800年产煤1000万吨(二百亿斤),用于炼铁和出口。中国煤产量非常丰富,北京、河北、东北、广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新疆等地区都产煤。山东的不少州县出煤,以淄、博、滕、维四县为多,峰县一邑之煤沿运河北上,动辄数百万石(数亿斤)。全国盛产煤的州县不下二百处,供炼铁各铺行和民户之用,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居民普遍用煤取暖和做饭,乡民也不少挖煤用煤的。总产量应超过二百亿斤。十八世纪的上述工业,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如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