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2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福寺大殿[2](第126、127图) 在河北景县。寺建于明洪武中。大殿则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殿广五间,深四间,单檐四阿顶;但在前面另加廊,两端仅及梢间之半。殿身中三间开敞,安装格扇,而稍间为雄厚砖墙,以接受廊之两端,权衡至为洽当。殿身斗拱单杪双昂,昂嘴纤长,虽梁头不见加大,但补间铺作,当心间及次间均增至四朵之多,已渐呈繁琐之象矣,殿内藻井于斗八之上以交叉斜拱构成螺旋顶,至为精美(第127图)。
社稷坛享殿[3](第128图) 殿在社稷坛之北,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今中山公园之中山堂也。殿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简单阶基之上。殿斗拱单杪双下昂,重拱造;其第一层昂为平置假昂,第二层则后尾挑起,其上耍头亦将后尾挑起,但在第二层昂尾之下,另施上昂一层。殿内梁枋断面高厚之比例,近于三与二;其阑额亦颇高,而普拍枋宽度,则与阑额之厚相等,皆明初显著之特征也。
长陵棱恩殿[见注3](第129、130图)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南麓,明十三陵所在。长陵为成祖陵,十三陵中规制最宏。关于陵寝当于下文另述,兹先叙长陵棱恩殿木构。陵以成祖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完成,殿亦同时物。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较之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深度虽稍逊,而广过之,两者面积大致相等,同为国内最大之木构。其外观重檐四阿顶,立于三层白石陛上。下檐斗拱单杪双下昂,上檐双杪双下昂。其下檐斗拱自第二层以上,引伸斜上者六层,实拍相联,缀以三福云伏莲销,已形成明清通行之溜金科。其补间铺作当心间加至八朵之多。上檐斗拱则唯第二层昂及耍头后尾延长,压于下平榑之下;在比例上,其昂尾之长,尚为前所未见也。殿全部木料均为香楠,当心间四内柱特大(径一点一七米),自顶至根,一木构成,为稀有之巨观。殿梁额横断面均狭而高,不若后世之近乎正方形者。殿内藻井当中三间较高,两侧三间较低。殿于民国二十四年经北平市政府修葺。
北京护国寺[4] 寺本名崇国寺,其创始无考,金元之际毁于兵。元代重修,另营寺于大都,称崇国北寺,即今寺所在也。寺中现存建筑物则大多为明宣德成化间(公元15世纪中叶)物,现有规模亦当时所增扩也。寺平面布置,前后可分为三部,共九层,最前为山门三间内为广场,为其前部。广场之北为金刚殿五间;殿之北计殿四座,曰天王殿,延寿殿,崇寿殿均为明构,最后千佛殿则元构也。四殿前左右均有配殿,缀以廊房,自金刚殿左右折而北至千佛殿左右围绕,为寺之主体。千佛殿之北为垂花门,入门至寺之后部,计有护法殿,功课殿,后楼,共三层。此部地址较前部狭隘,无东西廊。垂花门内东西各立舍利塔一,即第二节所述之舍利塔也。
寺现状极为残破,其中轴线上殿屋,中部除金刚殿外,无复有屋顶者,后部护法殿与功课殿则较为完整。至于东西廊屋及各殿配殿,则东面诸配殿及钟楼已不复存在矣。
寺平面布置,以中部为主,殿数座在中轴线上前后相直而列,四周绕以廊屋配殿,盖历来佛寺之通常配置。然如唐以前之建塔于中线之上者,明以后已不复见矣。
鹫峰寺大雄宝殿及兜率宫[5] 寺在四川蓬溪县西门外里许。其中轴线上自外而内,为牌楼,天王门,大雄殿,兜率殿及后堂。兜率殿之前,左右建钟楼鼓楼,其后为廊庑杂屋,配列殿之两侧规制颇为整然,大雄殿之左则白塔凌空,高十三层,甚峻拔。寺创造无考。元末毁于兵灾。明宣德间重修。白塔为南宋时建,其余木构则明中叶遗物也。
大雄宝殿(第131图)殿广三间,深四小间,单檐九脊顶;前砌月台。檐柱间上施阑额二层,下施地栿。外檐斗拱双杪,除当心间外,均无补间铺作。其第一跳华拱之上施瓜子拱。但第二跳华拱不与瓜子拱相交,而自其上齐心斗内出跳,同时左右更出斜拱。在原则上此法与宣平(今武义)延福寺元代大殿斗拱第二层昂之位置相同;为木构中罕见之例。屋顶前后坡均作一阶级,如汉阙所见为此殿重要特征之一。殿建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佛像三尊亦皆明塑。
兜率宫建于高台之上。广三间,深四小间,单檐九脊顶。斗拱单杪重昂,昂嘴细长。泥道拱慢拱之上,更施长拱一层,成三拱之制,如大同城楼所见。其两层昂跳头横拱,拱端不齐切,而斜斫作“出锋”状。背面及两山将檐柱加高,上施栌斗挑梁以承檐。殿之建造年代,无纪录可凭,但右庑枋下题明成化己丑(公元1469年)年号,想时代相去不远也。
七曲山天尊殿[见注5] 四川梓潼县西北七曲山,山顶柏林中文昌宫,殿堂多座,为明代所建。其中天尊殿在院内最高处,结构较为宏丽。殿广三间,深四小间,单檐九脊顶。其斗拱之分配,前面单杪双下昂,背面及两侧则仅在柱头施栌斗挑梁,如鹫峰寺兜率殿之制。其前面斗拱两昂不平行,第二层昂尾挑承下平榑之下。内部梁架作叉手,襻间,替木等;梁栿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与元代宣平(今武义)延福寺大殿颇有相似之处。殿营建年代文献无征,其结构样式,当为明初或明中叶所构也。
曲阜奎文阁[6](第132、133图) 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