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15: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帮建筑工匠群体,不但工种齐全,而且分工细密,能适应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例如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栱、飞檐、翘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清以后木工中产生了专门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艺流程有: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细密外,香山帮工具也是很先进的。例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香山帮建筑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的特点。可谓是技术精湛,名享天下,代代相传。
紫禁城的诞生
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决定建造明皇宫,要求其规模、气势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过南京的明皇宫。以蒯祥为代表的香山帮人应征参加营造北京紫禁城,由于其技艺精湛,在诸营造大军中,异军突起,成为工匠中佼佼者,而蒯祥被推为设计和建造北京紫禁城的领衔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太湖香山的风水滋养了一帮香山人,这环境给适宜人才的诞生创造了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创造了待机而出的人才细胞。
春秋战国时期,吴地的冶金在诸侯国中享有盛誉。木工、瓦工所用的斧头、锯子、刨子、凿子、瓦刀等工具,优良无比,为香山帮匠人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武器”。而香山及太湖沿岸山上的树木、石材(太湖石、石灰石、花岗石和黄石)为建筑准备了材料。特别是苏州郊外,还出产烧制优质砖瓦的细泥。有资料记载,苏州齐门外陆慕一带砖窑林立,被皇帝钦定为“御窑”。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要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地方建造王宫。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开凿胥溪,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规划营造阖闾大城。夫差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在香里建造大型离宫—南宫。在姑苏台上建造的姑苏台,更是工程浩大,规模惊人。“阖闾大城”、“馆娃宫”、“南宫”、“姑苏台”还有“二妃庙”、“胥子庙”等等,这些大型建筑的兴建孕育了香山帮匠人。也使其建筑艺术能得以一代一代往下传。
汉晋时代,吴地佛道两教空前盛行。南朝时期的道观佛寺之多,更是盛况空前。道观佛寺的建设使香山帮匠人的队伍逐步扩大。建筑技艺得以保留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