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8-1 06: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节:2.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1)
2.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
(1)有关构造地震的几个概念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 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
构造地震名词示意图
震中距 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2)地震的深浅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也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
第6节:2.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2)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3)地震的远近
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4)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三种类型:
主震-余震型地震 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震群型地震 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第7节:2.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3)
孤立型地震 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以下三类:
主震-余震型地震 没有前震活动,主震和最大余震震级差大致在1级以上。
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 有前震活动,其他特点与主震-余震型相同。
震群型地震 序列中没有震级突出大的单个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1988年1月山西大同5.8级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第8节:3.震级和烈度(1)
3.震级和烈度
(1)地震震级
地震有强有弱,科学家用什么"尺子"来衡量地震的大小呢?
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叫做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与震源释放出的弹性波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地球上的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虽然只有一个震级,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后,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