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就业、失业与收入分配
(一)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重点掌握)
1.失业率(考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用失业率的概念来衡量失业的总体水平高低。
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即为:
失业率(%)=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2.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考点)
社会总人口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工作或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临时失业而等待召回的人口;劳动力人口又分为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
非劳动力人口主要包括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下的人口、劳动年龄以上的退休人员、劳动年龄以内的学生以及因各种健康原因无法参加劳动的人员、依靠其他途径谋生而不愿工作的人员。
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身份主要有三种:非劳动力、就业者和失业者。三种身份可互相转换。
两点结论:
其一,即使失业率保持不变,处于失业状态的个人也可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其二,几种不同的流量要素可以独立的或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失业率的变化。

如上图所示,劳动力市场上共有六种劳动力流动方向:
(1)由就业者成为失业者
(2)由失业者变为就业者
(3)由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
(4)由非劳动力成为失业者
(5)由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
(6)由非劳动力成为就业者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衡量以及个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在对个人或者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衡量的时候,国际上的一个通用指标是基尼系数,而与基尼系数密切相关的则是洛伦茨曲线。(大纲要求掌握洛伦茨曲线的基本形状及其经济含义、基尼系数的基本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洛伦茨曲线的基本形状:是一条用来表示所有个人或家庭的数量累计百分比及其所对应的累计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越是接近完全平等线(倾角为45度的对角线)的洛伦茨曲线所代表的平等程度越高。但是当两条洛伦茨曲线出现交叉时,就无法从图上直观判断,此时,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就可区分谁的平等程度更高。

基尼系数的基本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是指位于洛伦茨曲线和完全平等线之间区域的面积(用图中的Y所标示的面积)与完全平等线以下全部区域的总面积之比。
当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即成为AB线,BACDEFB所围面积Y的值为零,因而基尼系数值为零,绝对公平。
当收入分配不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不重合,即成为ACDEFB曲线,BACDEFB所围面积Y的值大于零,因而基尼系数值大于零,且面积Y的值越大,基尼系数的值也越大,所代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就越大,显示越不公平。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不同个人之间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1)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之内)方面分析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有:
第一,正规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在职培训。
(2)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之外)进行扩展分析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有:
第一,个人能力。
第二,家庭背景。
(3)歧视造成的收入差距。
所谓歧视,就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因为属于不同的人口群体而受到不同待遇。歧视表现为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两种类型。
从事相同工作且生产率相同的劳动者获得不同的工资的情况属于工资歧视,而属于不同人口群体的两种劳动者在能力和其他生产率特征相同的情况下,被人为地划分到高报酬工作和低报酬工作之中的情况属于职业歧视。
二、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在货币政策有助于实现诸如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类的目标限度内,它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从而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要点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容易,利率降低,因而对总需求的所有方面——投资、消费、政府购买等都会产生某种刺激作用。所以,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非常低时,即资本过剩、失业率很高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便会产生增加生产、提高就业水平的效果。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要点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而会对总需求的各个方面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它在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政策往往会使失业水平上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法定准备金制度、贴现率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施行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预算来影响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其主要手段是调整税率和政府支出水平。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的目的在于降低储蓄总量,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总需求,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的目的在于扩大投资规模和集团性消费,从而扩大总需求,最终实现就业水平的提高。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以提高就业水平为主要目标而制定的。在总需求膨胀的情况下,政府则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其做法与扩张性政策正相反,主要是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一般来说,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3)收入政策:是一种工资、物价管理政策。工资管理的目标是对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实施控制;价格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又能对价格水平实施控制。
(4)人力政策:人力政策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一种扩大就业的政策。所谓人力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有技术熟练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劳动者,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问题。
(5)产业政策:就是一个国家对其产业结构实施引导、调节、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产业政策对一国的就业水平影响很大。反映产业政策对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的指标是产业的“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指在某产业中,每一产出增长百分比或经济增长百分比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比。就业弹性高的国家或地区,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大;就业弹性低的国家或地区则可能实行偏重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政策。
(二)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
研究表明,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会同时产生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效应:
(1)压缩效应。
一方面,在就业能够继续得以维持的情况下,最低工资立法提高了原来所获得的工资率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个人的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工作时间仍同过去一样,则这些低收入者的收入显然会提高。
另一方面,最低工资立法还有可能通过缩小其他低工资工人及技术工人与监督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来压缩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2)扩大效应。
最低工资立法同时也有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因为,如果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立法超过了当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时所确定的均衡工资率,则最低工资立法的实行必然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雇佣生产率水平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间接导致这些工人失去工作。这样这些工人可能就不得不到没有被最低工资立法所覆盖的部门去寻找工作,而这会导致未被覆盖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上升,在该部门劳动力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未被覆盖部门的均衡工资率会比没有实行最低工资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这种影响过程就导致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之后,原来收入本来就处于最底层的工人的收入更低了。
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要取决于两大效应中谁的力量更大。如果压缩效应力量大,则最低工资立法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反之,如果扩大效应力量大,则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