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概念: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η)是指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公式计算方法表示如下:
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工资率变动率%=(ΔL/L)÷(ΔW/W)
由于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工资率变动方向同劳动力需求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值为负。经济学通常重视的是弹性的绝对值。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富有弹性的情况。当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大于1%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称之为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
二是缺乏弹性的情况。当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时,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小于1%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称之为缺乏弹性的 需求曲线。
三是单位弹性的情况。当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下降同样为1%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称之为单位弹性的需求曲线。
结论:
(1)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超过工资率上升的速度,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工资率×劳动力需求总水平或总就业量)下降;反之工资率下降,则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上升。
(2)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但劳动力需求量减少的速度慢于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因而最终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工资率×劳动力需求总水平或总就业量)也会上升;反之工资率下降,则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也下降。
(3)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单位弹性的,那么无论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在相反方向变动的速度都会与工资率的变动速度相同,因而最终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工资率×劳动力需求总水平或总就业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二)派生需求定理
(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产品价格变动1%所导致的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产品需求量变动就越大。
(2)要素替代的难易度。
主要看可变要素(劳动力)和不变要素(设备资产)的变化。如果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意味可变成本升值),则企业会考虑其他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不变要素,但也可以是某些比原有可变要素相对便宜的可变要素)。如果不能用设备来替代人的作用,则要用一定的规模效应来弥补(替代效应受限制),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只能来自规模效应。但是,如果替代效应较易发挥作用,则需同规模效应共同促进劳动力需求量因工资率上升而更大幅度的下降。因此,若其他条件相同,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高。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类似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1%所导致的此类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变动百分比。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则此种要素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要素供给量变动也越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某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是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
派生需求定理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富有弹性很有帮助。首先,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在短期中往往缺乏弹性。但在长期中会随着资本生产者增加资本的生产而使其逐渐变得更有弹性,而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变化则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变大。其次,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变化做出调整通常需要时间,因为即使产品价格已上涨,消费者要调整消费习惯或等待现在耐用物品陈旧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在长期内,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更大,因而劳动力需求弹性也更大。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掌握含义)
含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值是正还是负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增加,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替代关系。
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互补关系。
两者之间是何种关系并不固定,它取决于一种劳动力工资率的上升所带来的某种效应(替代效应或规模效应)对另一种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力大小。其中,规模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规模效应就越大)。
如成年人与青少年在生产过程中的互补与替代关系:如果青少年工资率下降的规模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则成年人的就业减少,两个群体之间是总替代关系;如果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青少年工资率下降导致成年人的就业上升,两个群体之间是总互补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