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9:06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时至岁末,中国经济“列车”即将沿着2006年的“快速车道”驶向下一个“站台”。此时,该如何回首过去并展望未来的“旅途”?12月11日在京举行的“2007年度《财经》年会”上,一场围绕“宏观经济向何处去”的对话正在展开。
提及中国经济的表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评价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的表现“可圈可点”,经济增长年均速度达9.3%、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约10%、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超过1%……种种成就正在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火”起来了。他同时强调,必须注意经济“火”起来背后的经济不平衡问题。
事实上,与会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对经济不平衡问题的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提出,中国经济一直以来初等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正在改变,未来可能逐步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格局。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以及对于中国的城市化政策、三农问题、工资问题、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都将受到深刻影响。
经济学家谢国忠也认为,从内部因素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是“资本过剩时代”,由此引发了出口增长快于GDP增长、银行存贷比过低、房地产价格与劳动者工资“脱钩”、股市偏热等一系列经济失衡问题;从外部因素分析,谢国忠预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年可能放慢1%,维持在4%左右,由于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联系紧密,并且考虑到本轮经济增长主要由金融拉动,因此需要防范世界经济增速放慢后的金融风险暴露。
从资产价格泡沫角度,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是“催生”一国资产价格泡沫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企业运作良好与资产价格泡沫同时出现时,这就具备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特征,此时,监管者应“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调控。
“必须对经济不平衡问题进行调整”的观点成为与会专家们的共识,应如何掌握宏观调控的原则?———“相信市场,继续相信市场”(Believe the market,continue to believe the market.)这是来自外方专家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劳伦斯·格林伍德的声音。
同样,易纲也认为,目前的市场机制是“工作的”,要相信市场可以对不平衡作出反应,使不平衡逐渐向平衡“收敛”。应该坚持让市场发挥对经济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宏观调控作为对市场调整的“补充”。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效的政策组合,包括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严格执法、保护环境、提高劳动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市场基础设施等等,但不能过分寄希望于某一变量的调整。
哈继铭提出,在中期内,维持中国经济增长需要的政策组合是:消费型积极财政政策与资本账户开放下的资本账户逆差相结合;在短期内,需要多方面政策搭配,包括继续控制流动性和银行贷款、增强汇率灵活性、资本市场双向扩容、引入资本市场做空机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
“中国经济会是稳定的,前景会是光明的”,易纲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道出了与会专家们的共同期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