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8:46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不久前,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第四届欧洲中央银行会议”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引发了与会各国央行行长的一番热烈讨论。当时,作为此次会议重要与会者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地阐明了“中国目前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观点。带着对上述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周小川行长在12月11日出席2007年度
财经年会时,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并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了题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特色与挑战》演讲,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中央银行的“青睐”。在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已有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这一制度。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当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经验之后,是否意味着中国也应该成为这一制度的“追随者”?
“中国货币政策‘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不断学习汲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进展。”周小川开宗明义地表明了他对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的关注。他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倡导者通常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货膨胀预期,为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因此,中央银行对实现价格稳定的承诺,并且明确宣布数量化的目标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市场参与者中树立起货币政策可信性形象,从而可以改变、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实现低通货膨胀的目标。
随即周小川话锋一转:“这一制度是否适合中国?这需要对特定情况下货币机制的效果进行分析,结合中国货币政策的具体特点加以考虑。”周小川指出,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同时,这一国情也决定了低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与改革和转轨的力度关系密切,如果转轨不到位,经济体系中的很多问题都将难以得到解决。
基于上述观点,周小川认为,当前我国央行仍应继续采用多目标制,即央行货币政策在以维持低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变化等多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这是形成有效运作的货币体系的"立足点",只有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中国不可能为了追求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而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否则将对经济造成负面效果,也无法在长期内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他进一步指出,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第一,币值不稳可能是金融环境而非货币因素造成的;第二,微观机制对价格政策的响应程度,是影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响应程度较低,那么过多依靠价格工具将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受到改革开放进程的制约,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将更加通畅、有效;此外,伴随着改革转轨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货币供应量增长可能要快于GDP增长,此时通货膨胀率很难保持在稳定不变的水平上。"因此,从经济发展阶段考虑,中国目前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灵活选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周小川就曾说过应该更多地加强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降低对数量型工具的依赖。因此,结合近两年来央行针对不同经济形势,交替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实践,周小川指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性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生搬硬套、教条地理解其对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前,既要重视价格型工具,又要重视数量型工具。事实上,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数量不在合理区间,那么价格传导机制将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改革的推进力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那么数量型工具在传导上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
"然而,目前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不等于不重视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不重视公众形成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事实上,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将是央行努力的一个方向"。周小川强调,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平衡中,改革是核心,"必须强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强微观机制改革。我坚信,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建立合理的宏观政策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