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9:41 国际商报
12月11日,在5年入世过渡期结束的时刻,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近日,一份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外资银行拓展中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外资银行云集的上海,今年前11个月,近4成的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被外资银行抢占,在一定业务范围内,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度已经盖过中资银行。一位金融专家分析说:“这已经表明外资银行开始告别积蓄势力的阶段,正面攻势即将开始。”
蓄势待发
今年11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11月24日,银监会公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就在11月24日当晚,渣打银行组织员工通宵加班准备相关材料,在《实施细则》正式公布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里,率先向上海银监局递交了本地注册和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申请,成为中国银监会收到的第一份申请。渣打银行的雄心由此可见一斑。该银行的相关人士还透露,将于明年在中国国内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并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将其在国内的经营网络在目前22个的基础上翻番。
紧随其后,花旗集团、汇丰银行、荷兰银行的负责人也积极表态,要递交转制本地法人银行的相关申请材料。
花旗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施瑞德也是底气十足:“花旗银行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拥有在全球多个市场转制成为当地法人银行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花旗在中国本地注册的工作。”汇丰银行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也表示:“本地注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汇丰因此希望“成为率先进行本地注册的外资银行之一”。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三部主任徐风透露,目前已有超过10家外资银行明确表示,将转制为在华注册的法人银行。
“外资银行的定位非常准确,他们不会在规模上与中资银行一比高低,他们的目标是竞争力和利润,在自己关心的市场上一定要比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利润率上要较中资银行高出一块。”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马瑞民是这样分析的。
形式多样
面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放开,连一直比较低调的日本银行也积极起来,日本三井住友银行12月1日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战略总部,这是首家在中国设立战略总部的日本银行。
外资银行除了关注的领域更加广泛、分工更加细致之外,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增加。
增加网点就是外资银行最常采用的一种市场进入法。据记者了解,渣打银行计划年内增设两家支行,将其在华网络扩张至22家,其中18家可提供个人银行服务;三井住友银行目前也在中国共设有9家分支机构。包括5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而且该行已经收到了在天津滨海新区和苏州工业发展园区设立办事处的许可证。
此外,外资银行格外看重个人零售业务,拓展此项业务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早在今年10月,随着第一台花旗银行ATM机在八达岭长城景区落成,花旗银行成为首家在万里长城脚下设立ATM机的外资银行。而在此前,花旗刚刚宣布将在华南地区的部分7-Eleven便利店内设立ATM取款机。该银行计划将在华的ATM数量年底前增至85台。
还有,通过参股中资银行直接占有市场的方式也是外资银行的举措之一。目前,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洲银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先后购买了国内银行的一部分股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均成为外资银行的中国合作伙伴。有关专家指出,从目前看,大多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中资商业银行都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效益比较好、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银行,掌握着一批较好的金融客户资源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一旦外资金融机构完全控制了这些资源并且注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其盈利能力将会相当惊人。
各有利弊
“一旦全面放开,2007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规模、种类会成‘爆炸式’增加,客户,特别是利润最丰厚的高端客户,也会增加很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韩复龄预测,按照目前的形势看,在华主要外资银行最快3年内便可盈利。
建行研究部的报告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韩的看法: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各方面的优势,不但在外汇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也将使国内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受到极大冲击。
当然,在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博弈中,还有很多未决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张伟认为,对于业务扩大有重要作用的银行网点,依然是外资银行的劣势之一。而与此相对应,仅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就超过了18000家,有超过1.5亿的个人客户。银行网点的扩张,成本无疑是很高的,“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外资银行网点在短时间内难以和中资银行相并肩。”
而中资银行自身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纯如说,中资银行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收费水平与服务水平的不对等,让不少老百姓对中资银行心生怨意。今年发生的几起“银行收费风波”,折射的正是中资银行只看利润、不看客户的短视经营观。“这种经营观,实在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伤害的必将是中资银行自身。”
可见,中资银行在“与狼共舞”中,还存在不少急需改进、改革、改造的地方。
本报记者 陈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