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财务管理] 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相关概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7: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业成本法实际上要改进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产生的不靠谱情况。
传统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是直接借用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进行分配的,结果是依据太单一,因果关系经常不准确。如果制造费用比重大,产品类别多,成本分配错误甚至会使公司亏损。
为使制造费用分配更准确一些,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关键就是将单一的依据“工时”转为如“维修次数、订单份数、验收次数、检验次数、调整次数等”与产品因果关系更好的单位,(即驱动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并取了一个专业术语,“成本动因”。实际上思路不过是原有的工时成本动因不靠谱,而这些“成本动因”更靠谱而已。


资源  资源动因 ①→ 作业作业动因㈡→成本对象 ↓(一)       ↓             ↓间接材料费     (二)↓   ↓(三)间接人工         批           A产品折旧             次           B产品
低值易耗品
其他
如将制造费用内容转化为**批,**次的单位,即元/批,元/次,X批,Y次,这个转化过程称为资源转化为作业,更专业些说即资源动因形成作业量(X)及单位作业成本(元/批,元/次)指的①这个过程。(二)指是即是作业库(作业中心、成本库)。然后通过(二)分配至比如A、B产品,此时(二)的内容又变成A、B产品的作业动因。如A、B二产品共发生80次检验成本,每次检验过程耗费100元(作业中心数据),A消耗了30次,B消耗了50次,则A应分配检验成本:100*30/80,B:100*50/80,这样通过先将制造费用汇集到作业中心,再由作业中心汇集至A、B的方式,比由原先统一由工时分配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因而也就更准确了。间接制造费用转化为作业后,该作业与成本对象(比如A、B产品)的关系 ,可形成四类关系,即作业分类。
从小到大顺序依次为:
单位作业→与产品数量成正比关系
批次作业→    **批次***产品作业→   与产品类别**支持作业→ 与产品数量没什么明显关系(没法分配)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实际是求(二)、(三)内容的问题。如例。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5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