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业成本法实际上要改进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产生的不靠谱情况。
传统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是直接借用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进行分配的,结果是依据太单一,因果关系经常不准确。如果制造费用比重大,产品类别多,成本分配错误甚至会使公司亏损。
为使制造费用分配更准确一些,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关键就是将单一的依据“工时”转为如“维修次数、订单份数、验收次数、检验次数、调整次数等”与产品因果关系更好的单位,(即驱动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并取了一个专业术语,“成本动因”。实际上思路不过是原有的工时成本动因不靠谱,而这些“成本动因”更靠谱而已。
资源 资源动因 ①→ 作业作业动因㈡→成本对象 ↓(一) ↓ ↓间接材料费 (二)↓ ↓(三)间接人工 批 A产品折旧 次 B产品
低值易耗品
其他
如将制造费用内容转化为**批,**次的单位,即元/批,元/次,X批,Y次,这个转化过程称为资源转化为作业,更专业些说即资源动因形成作业量(X)及单位作业成本(元/批,元/次)指的①这个过程。(二)指是即是作业库(作业中心、成本库)。然后通过(二)分配至比如A、B产品,此时(二)的内容又变成A、B产品的作业动因。如A、B二产品共发生80次检验成本,每次检验过程耗费100元(作业中心数据),A消耗了30次,B消耗了50次,则A应分配检验成本:100*30/80,B:100*50/80,这样通过先将制造费用汇集到作业中心,再由作业中心汇集至A、B的方式,比由原先统一由工时分配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因而也就更准确了。间接制造费用转化为作业后,该作业与成本对象(比如A、B产品)的关系 ,可形成四类关系,即作业分类。
从小到大顺序依次为:
单位作业→与产品数量成正比关系
批次作业→ **批次***产品作业→ 与产品类别**支持作业→ 与产品数量没什么明显关系(没法分配)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实际是求(二)、(三)内容的问题。如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