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提问:为什么放弃现金折扣机会成本大于借款利率就享受折扣?放弃折扣成本的公式又作何理解?
解答:如果不享受折扣,意味着采用商业信用筹资,筹资成本则等于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所以,为了降低筹资成本,如果放弃现金折扣机会成本大于借款利率,则 企业 就会选择向银行借款,而不会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即会选择享受折扣。
“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含义是,如果不在折扣期内付款(即放弃现金折扣)所要承担的成本。其实,“放弃折扣成本的公式”就是一个计算借款年利率的问题,(信用期-折扣期)表示的是“延期付款天数”,也即“实际用款天数”;
举例说明如下:假如现金折扣条件是1/10,N/30,应付账款总额为1000元,则:
如果第10天付款,就享受折扣,只需付1000×(1-1%)=990(元);
如果第30天付款,需要付全额1000元。
相当于因为使用了这笔款(30-10)=20(天),需要支付(1000-990)=10(元) 利息 ,这时的借款本金就是第10天付款的金额990元,因此,这笔借款的年利率为:
2.提问:“ 债券 估价模型”和“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有何区别?
解答:两者在不同的章节中出现,前者在第七章 证券 投资中出现,后者在第三章企业筹资方式中出现。
第三章的“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是站在筹资人的角度计算为了筹集资金,债券发行价格定多高比较合适,因为如果发行价格太高,会导致很难发行;如果发行价格太低,发行方会受损失。债券发行价格=未来现金流出现值之和=各年支付的债券利息的现值+到期偿还本金的现值;
第七章的“债券估价模型”计算公式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计算的,实际上计算的是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之和=各年债券利息流入的现值+到期收回本金(面值)的现值。只有计算得出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高于债券的市场价格,投资人才会购买该债券。
3.提问:如何确定股票估价模型中的“D0”和“D1”?
解答:“D0”和“D1”的本质区别是:“D0”对应的股利是已经收到的,而“D1”对应的股利是还未收到的;
具体地讲就是:“D0”指的是“上年的股利”、“最近刚发放的股利”、“刚刚发放的股利”、“目前的股利”,“今年初发放的股利”,“本年发放的股利”;而“D1”指的是“预计要发放的股利(如预计的本年股利)”、“第一年末的股利”、“一年后的股利”、“第一年的股利”;“D0”和“D1”的关系是:D1= D0×(1+g)。
4.提问:为什么说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 债券 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解答:计算债券发行价格时,需要以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入折现,债券的期限越长,折现期间越长,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举例说明如下:假设有A、B两种债券,A的期限为5年,B的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均为8%,债券面值均为1000元。
当市场利率为10%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5)+1000×(P/F,10%,5)=924.16(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3)+1000×(P/F,10%,3)=950.25(元)
当市场利率上升为12%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5)+1000×(P/F,12%,5)=855.78(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3)+1000×(P/F,12%,3)=903.94(元)
通过计算可知,当市场利率由10%上升为12%时,B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50.25-903.94)/950.25=4.87%
A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24.16-855.78)/924.16=7.40%
所以A(5年债券)下降幅度7.40%大于B(3年债券)下降幅度4.87%。
5.提问:“资金成本的本质是 企业 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实际付出的代价”的说法正确与否?
解答:“资金成本的本质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实际付出的代价”是站在企业筹措资金角度来认识资金成本的。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主要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两部分内容。
筹资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取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支付的借款手续费、支付的股票发行费等。
用资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及投资过程中,因占用资金而支付的代价,如支付的股利、支付的 利息 等。用资费用属于未来要支付的代价,而不是已经实际付出的代价。
6.提问:按照全投资假设借款的利息支出和还本支出均不属于项目的现金流量,为什么在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中,要在净利润的后面加上利息呢?
解答:理由如下:(1)全投资假设下的现金净流量是要站在经营活动的角度上来看的。全投资假设的含义是计算现金流量时,不把利息支出(筹资活动的流出)作为“现金流出量”,因此在会计的净利润的后面“加上利息”就是要达到调整的目的;
(2)在会计上,利息计入税前利润,导致税前利润减少。因为所得税=税前利润×所得税率,所以,利息会导致所得税减少,减少的数额=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从而引起净现金流量增加,增加的数额=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①,因此,在计算净现金流量时必须加上导致所得税减少的数额;
(3)由于净利润=税前利润×(1-所得税),因此,利息导致净利润减少的数额=利息的数额×(1-所得税率)②,这样,净利润后面再加上利息(即②+利息)刚好反映利息导致净现金流量增加的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即①)。
综上所述,净利润后面必须加上利息。
问题解答二
7.提问:为什么差额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较优,反之则投资少的较优?
解答:计算“差额内部收益率”时,所有的“差量指标”都是用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的项目减去原始投资额小的方案的项目计算得出的,即作为一个“增资”方案来考虑的,“差额内部收益率”相当于“增资”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如果差额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收益率,则表明增资方案可行,即应该选择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反之,则原始投资额少的方案较优。
8.提问:如何理解“在采用获利指数法进行互斥方案的选择时,其正确的选择原则不是选择获利指数最大的方案,而是在保证获利指数大于1的条件下,使追加投资所得的追加收入最大化。”
解答:(1)所谓的互斥方案指的是不能同时选择的方案,获利指数是一个相对数指标,可以看成是一元原始投资渴望获得的现值净收益,只反映投资的效率,不能反映投资的效益,所以,在采用获利指数法进行互斥方案的选择时,其正确的选择原则不是选择获利指数最大的方案;
(2)“追加投资所得的追加收入”是绝对数指标,可以用来进行互斥方案的选择。举例说明如下:现在有两个互斥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的获利指数为1.2,乙方案的获利指数为1.5,甲方案可获得的追加收入为100万元,乙方案可获得的追加收入为80万元,则应该选择甲方案,而不能选择乙方案。
9.提问:除权日与除息日究竟谁在前,谁在后?
解答:上市公司的股份每日在交易市场上流通,上市公司在送股、派息或配股的时候,需要定出某一天,界定哪些股东可以参加分红或参与配股,定出的这一天是股权登记日。也就是说,在股权登记日这一天仍然持有或买进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可以享有此次分红或参与此次配股。
对于公司股票来说,有普通股与优先股之分,普通股可以获得股利,优先股只能获得优先股息。一般来说,除权日是针对普通股而言的,也称为除权交易日,是指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从该日开始购买公司普通股票的投资者将不能取得公司上一个宣告日公布的股利。而除息日则是针对优先股的,也称除息交易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除权日和除息日是不能分出谁在前谁在后的。由于两者具有相同的内涵,通常将二者统称为除权除息日。
10.提问: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产品或劳务的流向相同,与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 物流 方向相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解答:(1)“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指的是“赔偿金”的支付方向,即在责任结转过程中,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对实际发生或发现损失的责任中心进行损失赔偿。例如:下一个工序发现由于上一个工序存在责任问题导致下一工序产品质量不合格,则此时“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指的是“资金从上一工序流到下一工序,即上一工序向下一工序支付赔偿金”;而“产品或劳务的流向”指的是产品由上一工序流到下一工序。所以,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产品或劳务的流向相同;
(2)“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显然指的是“下一工序向上一工序支付货款”,所以,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相反。
问题解答三
11.提问:第264页的乙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5400×(1-60%)-43.2=2116.8怎么和书上说的不一样呢?书上的是先减去43.2,也就是说用销售净额来乘以40%。
解答:教材表8-7中在信用成本前收益中计算变动成本时是按照年赊销额的全额的60%计算的,即:2376=3960×60%。
12.提问:某人年初存入银行1000元,银行按每年10%的复利计息,每年末取出200元,则最后一次能足额(200元)提款的时间是第几年?
解答:第七年。本题考点是时间价值计算的灵活运用,属于知三求四的问题中求期限的问题。
已知:P=1000,i=10%,A=200
P=A×(P/A,10%,n)
查普通年金现值表可知:(P/A,10%,7)=4.868,(P/A,10%,8)=5.335
由于强调足额提取,所以n=7。
13.提问:请问表内筹资和表外筹资怎么区分,能否具体举例?
解答:表内筹资是指 企业 将筹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这种情况很常见。表外筹资可以得到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表外筹资又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
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形式直接筹资。这种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 商品 ,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
间接表外筹资是指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限度内的一种行为。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使得各方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了上述的表外筹资,企业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转化为表外筹资。
14.提问:第二章资金时间价值中递延年金中递延期m与发生期n的判断方法。
解答:打个比方说明:某项目前3年无现金流入,后5年每年年初流入500万元,在年利率为10%的条件下,这些现金流入的现值是多少?
递延期2年,因为递延年金是普通年金的一种,而普通年金的第一次收付款的时间应该是第1年年末,而例中的第一次收付款的时间是第4年年初(与第3年年末是同一时点),所以递延期数应该是3-1=2。最后,递延年金的终值计算公式与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完全一样,所以递延期数大小不会影响其终值的大小,而递延年金的现值却与递延期数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递延期数越长,其现值就越小。
15.提问:请问第24页倒数第二项,什么叫零存整取、整存零取?
解答:“零存整取”是一种事先约定金额,逐月按约定金额存入,到期支取本息的定期储蓄;“整存零取”业务是一种事先约定存期,整数金额一次存入,分期平均支取本金,到期支取 利息 的定期储蓄品种。
16.提问: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中,信贷额度与周转信贷协定有什么区别?
解答:教材第99页中有所说明。信贷额度下,如果企业信誉恶化,即使银行曾经同意按信贷限额提供贷款,企业也可能得不到借款。此时,银行也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周转信贷协定下,只要企业借款总额未超过最高限额,银行必须满足企业任何时候提出的借款要求。
17.提问:两道判断题,使用内插法时,如果用5%测试所得的终值大于目标终值,则所求折现率必然小于5%。;使用内插法时,如果用5%测试所得的现值大于目标终值,则所求折现率必然大于5%。
请问做此类题的思路?
解答:折现率与现值反方向变化,折现率与终值同方向变化。因此,在做此类选择题时应当分清是与“现值”还是“终值”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