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主要涉及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提出
“会计电算化”一词是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体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系统。通俗地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应用计算机设备和配套的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
2.“会计电算化”的两层含义: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以下简称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1)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时效性;
(3)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2.财政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
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四、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
2.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规章和专业标准
3.大力抓好人才的培养
4.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和指导
五、会计电算化的微观管理
1.建立岗位责任制
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岗位,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基本岗位: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
(3)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
(4)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进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
(5)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此岗位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
(6)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此岗位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上述岗位中,软件操作岗位与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岗位为不相容岗位。
会计电算化岗位及其权限设置一般在系统初始化时完成,平时根据人员的变动可进行相应调整,电算化主管负责定义操作人员的权限。具体操作人员只有修改自己口令的权限,无权更改自己和他人的操作权限。
2.档案管理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存储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2)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机内会计数据、U盘等备份的会计数据,以及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
(3)系统开发资料和会计软件系统也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
(4)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求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并由专人负责。
(5)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做到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当备份,存放在不同的地点。
(6)对采用存储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检查、定期复制,防止由于存储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对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保管截止日期是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 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