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8-29 22: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计调整的关键考点(单选、多选、计算、综合均有可能涉及)
1.《会计政策变更》的关键考点
①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界定,以多项选择题为测试方式。
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因新准则规定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原来不提减值准备的资产改为计提减值准备,所得税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常见的会计估计变更: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净残值的变更、折旧方法的变更。无形资产摊销期的变更、摊销方法的变更。
②追溯调整法下会计政策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时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指标的推算,以单项选择题方式测试。
③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的报表附注披露,以多项选择题方式测试。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关键考点
①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的辨认,以多项选择题为测试角度(注意利润分配方案的提取盈余公积属于调整事项,其他如股利分配方案属于非调整事项)。
②调整事项中所得税费用、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推算,以单项选择题方式测试。
3.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比较
(一)账务处理程序
1.无论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还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其处理的本质后果都是要将以前的业务追溯调整成最新口径,所以先想当初的原始分录是怎么作的,再想象应当达到什么标准,而后将其差额修补上即为第一笔分录。
(1)当要调整的事项造成以前年度的利润少计时:(以前年度的收入少计或费用多计时。比如:折旧多提)
借:累计折旧等相应的科目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代替的是当初多提的折旧费用)
(2)当要调整的事项造成以前年度的利润多计时(以前年度的收入多计或费用少计时。比如,无形资产少摊了费用):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代替的是当初少摊的费用)
贷:累计摊销
2.调整所得税影响
(1)三种业务的所得税处理原则
会计政策变更的所得税问题会计差错更正的所得税问题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所得税问题 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通常是会计行为而不是税务行为,一般不影响应交所得税,所谓的影响也仅局限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影响。由此推论:
考虑所得税影响需满足的条件:
基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产生了新的暂时性差异。
1.如果该差错影响到了应税所得口径,则应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如果该差错影响到了暂时性差异,则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3.如果会计差错更正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则需参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所得税处理原则。
1.调整年报期间的“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两个必备条件:
(1)该调整事项影响到了应税所得口径;
(2)该调整事项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之前。
如果只满足第一个条件,则应调整发生当年的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不能调整年报中的相应项目。
3.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情况:
调整事项影响到了暂时性差异。
(2)根据上述原则分析后认定所得税费用影响额:
A.调减所得税费用:
借:应交税费(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B.调增所得税费用: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或应交税费)
3.将税后影响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调减税后净利时: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调增税后净利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调整多提或少提的盈余公积
(1)调减盈余公积时: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调增盈余公积时: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需注意的是: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还应将前三个分录合并为一个,即不允许出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其他情况则无此必要。
(二)报表修正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发生当期的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2.利润表的上年数
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第一部分
1.发生当期的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2.利润表的上年数
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第一部分
1.年度资产负债表的年末数
2.年度利润表的当年数
3.年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4.发生此业务当月的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