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一部分经济基础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企业形成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资源最优配置的有关概念有关概念 | 含义 |
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
1. 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 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 |
帕累托改进 |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 |
帕累托最优状态 |
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即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 |
经济效率 |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 |
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3.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注】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
凯恩斯消费函数 |
,即:
消费=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
储蓄函数 |
储蓄=收入-消费 |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 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理论 | 提出者 | 观点 |
绝对优势理论 |
亚当·斯密 |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
比较优势理论 |
大卫·李嘉图 |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
赫克歇尔和俄林 |
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
第二部分财政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 |
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
产生 |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
理论基石 |
个人主义方法论 |
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 |
|
经济人假设 |
政治场景中的个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必定在政治场景的特定激励和约束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
和市场过程一样,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 |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理论 | 观点 |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 皮考克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 (1)英国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非连续性”的(2)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1、庇古: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六章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 | 函数内容 |
传统货币数量说 |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 |
MV=PT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 |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论)
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收入是短期资产)假设上 |
L=L1(Y)+L2(i)
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进行日常交易
预防动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投机动机---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 |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
(货币需求理论) |
=f(Yp;W;im,ib,ie;1/p·dp/dt;μ)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同向)
(2)财富构成: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同向)
(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反向): 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会越少。
(4)其他因素 | 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1965年,美国法玛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弱型;历史资料、半强型、公开发表资料、强型)第十九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国际金融监管
一、1988年巴塞尔报告
项目 |
具体内容 |
资本组成 |
核心资本
(一级资本) |
实收资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
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 |
附属资本
(二级资本) |
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
风险资产权重 |
0%、10%、20%、50%和100% |
资本标准 |
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
过渡期安排 |
|
二、 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
三、2016年巴塞尔协议Ⅲ
内容 |
具体规定 |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
资本监管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
1、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1)普通股充足率为4.5%
(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
(3)总资本充足率为8%
2、两个超额资本要求
(1)留存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
(2)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扩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最低要求为0-2.5%。
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 |
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
自2016年初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2013年初开始进入过渡期,2018年正式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
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
1、流动性覆盖率: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
2、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中长期内银行解决资金错配的能力,它覆盖整个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激励银行尽量使用稳定的资金来源。 |
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
设立为期8年的过渡期 |
第四部分 统 计第26章 统计指数
加权综合指数(拉基帕报)
1864年德国学者拉斯贝尔斯提出的。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
1874年德国学者帕煦提出的,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