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7 21: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如何评价MAD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
>>>>>>>的几个意见
来自知乎-司空白
朋友圈里在MAD实习过工作过或者还在工作的朋友们纷纷转发哈尔滨剧院的介绍文章。这些人有在GSD的,清华的,UCLA的。去年我们项目的一个很牛的美国小哥(内布拉斯加州生人,大学学建筑之余学了日语汉语,本科毕业来GSD之前去北京MAD实习了一夏天,一提到北京第一反应是想吃“羊肉串”——用中文和我说的。)请来了洛杉矶MAD的负责人在GSD讲座,去的人不少;梦露大厦也是讲高层的教授时不时会拿出来讲的范例。
借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同学中的一位的话,就是去看看整个团队,施工技术方面除了BIM的盖里科技是美国公司之外,其他的技术支持都是本土化的公司本土化的人才在做。比较之前扎哈广州歌剧院的施工质量和完成度,这个进步速度不可谓不快——如果考虑到哈尔滨和广州能调动资源的差距,则更甚。当然我并无太多参与实际施工的经验,如果有臆断请专业人士斧正。
前两天ArchDaily搞了个投票,让读者投心目中期待的下一位普利茨克奖得主,马岩松赫然在列,与霍尔、齐普菲尔德、卡拉特拉瓦同台竞技。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是个笑话,纯属拿马工调侃儿,但是看看评论,还真有老外呼吁想给他投票。虽然我们也曾笑侃说马工现在是娱乐圈儿而不是建筑圈儿的,但是最近MAD中标的芝加哥卢卡斯艺术馆,洛杉矶的若干住宅项目——梦露是妙手偶得之,可遇不可求,连着好几个国际大型公共项目,不能都归于点子正了吧?
从我个人而言,形式的种类可以非常多元:如果其他方面做得都很好,我对建筑长得是像阴道还是像恐龙并没有特别的好恶。并不是我多么喜欢夸张的形式,而是我单纯觉得没怎么着先把自己的想象力给禁锢住是非常傻逼的行为;而要是动辄用“建筑师的品味、经验和责任感”来当借口,那就不仅仅是傻逼了,还是不要脸。诚然,现实有一万种可能让方案面目全非,但是一个建筑师不能因为自己被操习惯了就对那些还在争取一丝进步的可能的人冷嘲热讽。建筑的积极的本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批判这种积极性,但是不能装作它不存在然后自说自话还装出一副清高的样子,除非我们都瞎了。
CCTV惊世骇俗大众不接受,外国建筑师来中国搞实验性,不忿,批判;王澍打着演绎过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营造技艺拿了普奖,不服,批判;马岩松用“扎哈那一套”在国内外中标接项目,不爽,还是批判。真知灼见的批判与反批判如同醍醐灌顶闪电入梦,可是跟风喊话是不是便宜了点?呼喊口号之前可否思考自己呼喊的缘由?否则,明末袁崇焕手下的辽东骑兵们可曾感念过朝堂上喋喋不休的言官?
来自知乎-崔浩
不从设计上单从施工上来看,甩哈尔滨木雕博物馆一年的香飘飘(你们可以看看哈尔滨木雕博物馆的效果图和实际施工照片,p.s.还有广州歌剧院),可以说算是中国当今最高的施工水平了。有时候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或者省钱会私自修改设计,最后造成的就是面目全非,设计师的心血算是付诸东流了。我们研究所之前设计的大连体育中心的综合训练馆,就是在后期赶进度省造假的情况下被甲方随便修改,结果有点惨不忍睹。所以当时我们老师说其实设计单位应该选择一到两个设计一直跟到底,随时和甲方和施工方沟通,这样才能打造一些精品项目。
至于设计方面就见仁见智了,单就与周围环境融合以及市民的审美价值来看,应该算是不错的设计。目前应该没有投入使用,因此室内效果什么的还不太清楚,但是室内声学什么的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来自知乎-hua bro
个人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形态很优雅,和场地结合得也好。是国内建筑的一个突破吧,也是对这个类型的设计师的鼓舞。个人蛮喜欢的。
对于看到一个新的东西先发表“长得就像xxx(通常不会很高雅)”的言论的人,我想说,审美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建筑师都会选择抽象地表达,如果你先看到的是“像xxx”,请先反省自己是客观评价还是主观找茬。如果一个作品本身的立意是有高度的,而却被受众由于某种原因曲解,那么这也岂不是种昂贵的浪费?
在不过分的前提下,创新需要环境的包容和理解。
来自知乎-大力水脚
作为在mad工作过的人,想啰嗦几句。
很多人觉得mad和zaha像,其实不太一样,zaha的项目虽然有不少自由曲线的,不过方案里都有一些“逻辑性”可循,mad的项目个人觉得更像一个雕塑家的作品,当时在黄山团队的时候更深切体会到这一点。谈情怀可能会被戳脊梁,但是这个东西确实多少有左右mad很多方案的方向,相信聆听过包老师教诲的人会同意我吧 (括弧笑)。
另,mad在建筑质量上非常上心,哈尔滨项目的大样模型都是1:1的,而且其电子档的精细度的确非常高,所以施工质量好也是理所当然的。
希望这个项目最后能出个纪实类的视频什么的,类似3rd 7th的叙事方式和镜头感,相信一定会美呆。
来自知乎-RW.LIU
在单从照片和方案图纸来看.
1.施工质量很高
把施工质量排在第一点是对中国建筑发展进步的一大肯定,好的施工是优秀建筑成品功不可没的重要条件.国内建筑的施工质量在建造普普通通的方案已经惨不忍睹,相比于施工图有无法完整表达方案设计的遗憾,粗糙的施工简直是恶梦.虽然无法去现场看到细节,但是就照片对比于MAD的木雕博物馆表皮,已经大为美观完善.施工质量是建筑的下限,所以随着施工质量的提高必然会侧面提高优秀建筑的产生.
2.场所处理(涉及一点形式)
看总图和鸟瞰照片,大剧院体量完整饱满,虽有一点为了形式完整而狗尾续貂的地方,但是整个体量和大片荒芜的基地状况和基地形状融合的很好.现在国内的正在建设和待方案设计的文化建筑,大多处于一个新区或者空白地块,让人在设计初始有些无从下手,但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展现自主发挥的能力,所以就体型来看,设计的很好,也呼应了整体环境,在孤立的环境中处理了空间体量的连续性,同时表达整体的自明性,有一些悉尼歌剧院的妙处.
3.室内设计
不知道室内设计的声学效果如何,非线性流畅的造型和木质温暖的美观感觉,与两种色调的强烈对比,可以说在室内设计上独树一帜,相比与传统设计增添新意(比较国家大剧院就够了).作为剧院的核心,在此宏大美观的感受中,演奏者和观众都应别有一番感受.
4.造型风格.
个人观点,非线性设计也不能说非是某些大师的专利.但是表皮与功能空间结合的手法有借鉴别人的地方,但是处理的结果很因地制宜.相比于国内打大传统乡土牌或者无脑模仿欧式传统或现代风格的建筑.一个用心的设计就是值得褒奖的.
来自知乎-匿名用户
亦可赛艇!
私以为这是可以写进建筑史的作品,尽管无数人黑扎哈和马老师,并表示这种建筑师只要一个就够了,但是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可以说,与所有过去的建筑不同,这是全新的建筑形式。或者说,马工在松花江畔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笔者在此暂时定义其为:烟儿炮式建筑。烟儿炮式,属于地域主义建筑与表皮建筑杂交的一种,但不同于一般表皮建筑通过仿型而达成的抢镜与孤傲,也不似覆土建筑通过强行掩埋自身或镜面建筑强行反射周围而达到的拙劣的消隐,更不似园林建筑或日本庭园通过空间灰度融合室内外,而是巧妙地借助于当地的气候模糊自身的边界。我们可以看到柯布,看到康,看到柯里亚,看到巴瓦,看到一切在气候与建筑中向前努力探索的先驱,但我们又找不到他们的任何影子。这也正如这个建筑本身所想表达的那样——在严冬哈尔滨的大风中,剧院就在那里。
但你,看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