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4|回复: 1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5: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第31号
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 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年3月1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7月16日
1 总则
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 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 表1.0.3 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1.0.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 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 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 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 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 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 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 ~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共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 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 等停放场地。
2.0.8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0.9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 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11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0.12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 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 绿地的总称。
2.0.14 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 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2.0.15 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2.0.16 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0.17 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2.0.18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0.19 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 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20 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0.21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2 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3 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0.24 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0.25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6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7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0.28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0.29 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2.0.30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2.0.31 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0.32a 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2b 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3 拆建比
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2.0.34 (取消该条)
2.0.35 (取消该条)
3 用地与建筑
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 、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志。
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 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3. 0. 2 的规定。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住宅用地(R01)        50~60        55~65        70~80
2.公建用地(R02)        15~25        12~22        6~12
3.道路用地(R03)        10~18        9~17        7~15
4.公共绿地(R04)        7.5~18        5~15        3~6
居住区用地(R)        100        100        100
 
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3. 0. 3 规定。
表3. 0. 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m2/人)
居住规模        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Ⅶ        Ⅲ、Ⅴ        Ⅳ
居住区        低层        33~47        30~43        28~40
        多层        20~28        19~27        18~25
        多层、高层        17~26        17~26        17~26
小 区        低层        30~43        28~40        26~37
        多层        20~28        19~26        18~25
        中高层        17~24        15~22        14~20
        高层        10~15        10~15        10~15
组 团        低层        25~35        23~32        21~30
        多层        16~23        15~22        14~20
        中高层        14~20        13~18        12~16
        高层        8~11        8~11        8~11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
3.0.4 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份;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位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0.1.4 (取消该款)
4.0.2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4.0.2.1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0.2.2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4.0.2.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0.2.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 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4.0.2.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0.3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4.0.4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设计,起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5 住宅
5.0.1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
5.0.1A 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
5.0.2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5.0.2.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 表5.0.2-1 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Ⅲ,Ⅶ气侯区        Ⅳ气侯区        Ⅴ,Ⅵ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注: ①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
②底层窗台面是指距离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5.0.2.2 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 表5.0.2-2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表5.0.2-2
方位        0o~ 15o        15o~30o        30o~45o        45o~60o        >60o
折减值        1.00L        0.90L        0.80L        0.90L        0.95L
注: 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③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
5.0.2.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 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 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5.0.3 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0.3.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5.0.3.2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5.0.3.3 在Ⅰ、Ⅱ、Ⅵ、Ⅶ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用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Ⅲ、Ⅳ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入室的要求;
5.0.3.4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5.0.3.5 老年人居住建筑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5.0.4 住宅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96-99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
5.0.5 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5.0.5.1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5.0.6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 表5.0.6-1 规定;
表5.0.6-1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Ⅶ        Ⅲ、Ⅴ        Ⅵ
低层        35        40        43
多层        28        30        32
中高层        25        28        30
高层        20        20        22
注: 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5.0.6.2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应符合 表5.0.6-2 规定。
表5.0.6-2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万m2/ha)
住宅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Ⅶ        Ⅲ、Ⅴ        Ⅵ
低 层        1.10        1.20        1.30
多 层        1.70        1.80        1.90
中高层        2.00        2.20        2.40
高 层        3.50        3.50        3.50
注: 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②本表不计入地下层面积。
 
6 公共服务设施
6.0.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
6.0.2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6.0.3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 条规定。配建指标,应以 表6.0.3 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表6.0.3 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
居住规模
类 别        居 住 区        小 区        组 团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总 指 标        1668~3293
(2228~4213)        2172~5559
(2762~6329)        968~2397
(1338~2977)        1097~3835
(1491~4585)        362~856
(703~1356)        488~1058
(868~1578)
 
 
 

 
 
中        教育        600~1200        1000~2400        330~1200        700~2400        160~400        300~500
        医疗卫生(含医院)        78~198
(178~398)        138~378
(298~548)        38~98        78~228        6~20        12~40
        文体        125~245        225~645        45~75        65~105        18~24        40~60
        商业服务        700~910        700~910        450~570        100~600        150~370        100~400
        社区服务        59~464        76~668        59~292        76~328        19~32        16~28
        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        20~30
(60~80)        25~50        16~22        22~34        —        —
        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        40~150
(460~820)        70~360
(500~960)        30~120
(400~700)        50~80
(450~700)        9~10
(350~510)        20~30
(400~550)
        行政管理及其它        46~96        37~72        —        —        —        —
注: 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
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 规定;
③总指标未含其他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
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选确定。
6.0.3.1 各地应按表6.0.3中规定所确定的本规范附录A第A.0.6 条中有关项目及具体指标控制;
6.0.3.2 本规范附录A第A.0.6 条和 表6.0.3 在使用时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规划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6.0.3.3 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6.0.3.4 (取消该款)
6.0.3.5 (取消该款)
6.0.3.6 旧区改建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6.0.3.7 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部份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6.0.3.8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设置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7 条的规定。对其中的服务内容可酌情选用。
6.0.4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6.0.4.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6.0.4.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6.0.4.3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6.0.4.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
6.0.5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0.5.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6.0.5 规定;
表6.0.5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
名 称        单 位        自行车        机动车
公共中心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7.5        0.3
商业中心        车位/100 m2营业面积        7.5        0.3
集贸市场        车位/100 m2营业面积        7.5        
饮 食 店        车位/100 m2营业面积        3.6        1.7
医院、门诊所        车位/100 m2建筑面积        1.5        0.2
注: ①本表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②其它各型车辆停车位的换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6.0.5.2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7 绿地
7.0.1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7.0.2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7.0.2.1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窒发展垂直绿化;
7.0.2.2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 宅间绿地面积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7.0.2.3 绿地率: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 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7.0.3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7.0.4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4.1 中心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 表7.0.4-1 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表7.0.4-1 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中心绿地名称        设置内容        要 求        最小规模(ha)
居住区公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地面        园内布居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        1.0
小游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 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        园内布居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        0.4
组团绿地        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        灵活布居        0.04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 13: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谢谢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 00: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了,好好学习一下,谢谢楼主了。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 03: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了,好好学习一下,谢谢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 04: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还真没见过呢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 07: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在其生活中,对所处环境求取存在意义的本能,促使人们趋向喜欢自然、乐意成为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为提高居住生活的品质,规划设计师可以超乎物质和纯功能要求,做到能够与周围环境融合,创造出一个具体而有独特个性的空间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 1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 2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哦,真的很感谢这位能上传东西的朋友,好东西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经验哦,谢谢哦哦,真的是很好好好的资料哦,大家都看看吧,呵呵,是的
谢谢分享!!!!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4 00: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图纸,我喜欢。
   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自从有城市的产生就有了城市住宅。开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他房屋如作坊、酒馆、客栈、商店等等混杂在一起。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出其明显的缺陷时,住宅开始从综合性的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一地建在专门的地域上,产生了居住区。居住区及其规划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1.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性发展。
   居住区的发展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建设居住区文明与居住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从总体上讲,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1.1.1居住的物质舒适性
   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出发,居住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1.1.1.1卫生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音与空气污染防治等。二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①空气环境
   它的含氧量、净化程度首先取决于大环境的质量。在大环境的前提下,要求小环境达到基本的或更好的空气质量环境。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是保证小区环境的规划指标。
   ②日照条件
   根据所在地区和维度的不同,阳光年照射时间及高度角也不同。居住区是人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应该保证室内外的日光照射时间。因此保持居住日照标准和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是保证日照的主要规划手段。
   ③水环境
   水的大环境在于所在地的水指标。居住小环境不允许造成水污染。对饮用水的传输系统、低位水池及高位水箱要进行清洗、保护,不能被污染。水池、喷水池、园林用水的清洁度也要达到规定标准,不给居住区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污染。
   1.1.1.2安全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为保障居住社会环境与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定,以及居住区各功能系统正常运转,居住区的安全应周密考虑安全方位、物业管理、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权保障、邻里关系等。居住区安全系统应配套完善,保证正常运转及防灾抗灾的能力。
   1.1.1.3方便
   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上学、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此外还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1.1.1.4舒适
   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居住区选址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和强烈噪声源;居住建筑及环境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无噪声干扰;生活能源供给充足,饮用水质好,无次生污染;有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良好的小气候,空气新鲜洁净;住宅功能完善,户型合理,具有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1.1.2精神的享受性
   1.1.2.1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通过居住环境反应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一个居住区就是一个社会单元或邻里单位,它即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又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居住区内部一般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首先,居民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其次,居民保持相互间的交往与接触。居民在居住区里形成一定的共同利益,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在这里获得归属感。
   1.1.2.2美学的需求
   人们需要愉悦、优美的空间环境,一个在居住宅区设计中注入思想,文化、艺术的设计,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建筑形式与环境协调并具有特色,空间层次丰富并富有变化,绿化和建筑色调和谐,并使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人们的视觉环境与情境得到沟通与交融,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
   1.1.2.3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支配着思想和行为,建筑及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不仅具有物质方面的作用,还要反映人们精神和心灵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除经济和物质财富之外,文化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某一特定时间、地域条件下,其影响和作用会大于物质的作用和影响。
1.2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
1.2.1邻里单位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
   ①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②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③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④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为此,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图1-2-1):
   
   
   ①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邻里单位的理论由于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而没有实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工业国家的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后,西欧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的设想在英国和瑞典等国的新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1-2-2)。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建设的曹阳新村(图1-2-3)也受到了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的影响。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只是在建筑群体布置上扩大解放更强调周边式布置。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齐廖摩什卡第9实验街坊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图1-2-4)。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造的北京百万庄居住区等也属于这种形式(图1-2-5)
   


1.2.2居住区与居住小区
   20世纪50年代,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
   ①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③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图1-2-6)
   
   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图1-2-7)。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图1-2-8)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 hm2。
   
1.2.3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居住综合区
   现在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导致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的间距;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作与居住地点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越来越紧张和拥挤;城市的居住区改建的艰巨性以及居住小区规划与建设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小区内自给自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居民对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选择的可能性等),都要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各种性质的居住综合区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所谓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如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陶里亚蒂新城和英国的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都作了很好的探索(图1-2-9)。
   
   
   
   
   
   
   
   
   所谓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这种居住综合体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已得到了体现,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图1-2-10)比马赛公寓的规模更大,服务设施的内容也更丰富。
   
   新生活大厦可住2000人,大楼内设有远比小区更为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新生活大楼的设计不仅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还试图通过这种居住组织形式促进人们的相互关心和新道德、新风尚的形成。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所谓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图1-2-11)。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11-4 07: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谢谢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11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