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引子: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摘自 鲁迅 《狂人日记》
毋庸置疑,《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好评如潮! 但第一季,看完后不断涌出的只是唾液,没有震颤心灵的东西,没有疼痛感;作为商业美食纪录片,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是成功的,但是纪录片作为一个载体,能承载传递的,不仅仅是美食的味道… 不可否认,《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非议不断! 在第二季,看到为了给弟弟上学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东奔西走为了养育两个孩子的养蜂夫妇,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的中国最后一批麦客,没有办法留住外出打工的父母而黯然落泪的留守儿童…… 把一个个市井的故事用味道编织,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普通人的食物来看社会,看到如今中国的急速变化,展现曾经波澜壮阔的中国农业社会在颓然落幕之前的最后容貌;现代中国社会早已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当我们看到留守儿童、高考、春运、陪读还有富士康时,心还是不经意的被刺痛,此时从屏幕上飘过来的也不仅仅是味道,还有复杂的沉重…… 有人说,第二季太注重人文关怀而忽略了吃货的感受,我以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如果像第一季,继续把商业美食纪录片的宗旨无节操发扬,而中国有八大菜系和数不清的美味小食,编导们可以在片子做的更加刺激,但唯独缺少了美食之外的承载,第二季总要比第一季更进一步;如果继续把镜头对准镶了金边刷了绿漆的社会,最多只能像方便面的调味包一样反复刺激你的味蕾,难以从舌尖走到心尖。 由口到口易,口和口可以相传;由心到心难,心和心最难印;纪录片,其实是可以解剖社会、记录时代最好的载体,可以更接近我们本质的生活。 十四年前一个人怀揣着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扛着两个塑料编织袋踏上南下的绿皮火车,火车上横七竖八四处都是站着躺着睡着的忙完秋收返厂的疲惫不堪的民工,单看看这趟京九线上火车路过的城市你就知道我所言非虚,淮北、亳州、阜阳、淮南,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工业化社会转型催生的阵痛,我脑海里再也难以忘掉那个景象;十四年来在合肥深造、工作、结婚、生子,可对这个城市,仍然难以摆脱疏离和亲切交织的复杂情感。有时候突然怀念大学时代校园边的“苍蝇馆子”,那里有最廉价的啤酒、最粗糙的炒菜,和最单纯的哥们…… 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合肥,二环之外大都还是农田,现在早已经建到了巢湖边;夜幕降临,繁星升起,路边的高楼鳞次栉比亮起了灯,可大多是没有人的;城市的规划越来越远、越来越宏伟,可近在咫尺的景象却逐渐再也看不清。中国从工业化再到城镇化的社会转型,雾霾终于挡住了视线,我们再也看不到彼此的心。 曾经有的人,我以为我们永远无话可说,结果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曾经有的人,我以为我们会时常谈天说地,结果到最后竟相对无言;曾经有的人,我以为爱情会一直眷顾着她,结果她却满心是伤,心里荒芜,再也开不出无双的花;曾经有的人,我以为我会一直讨厌他,熟悉之后才发现他不过是固执得有些倔强;曾经有的人,我以为她的悲观都是装出来的玩笑,结果她真的对这个社会感到无力,却又不得不说服自己为了亲人活下去;曾经有的人,我以为她天生乐观,笑面人生,结果她也夜夜失眠,孤独而无助的度过黑夜,再用微笑面对明天。 写到这,是不是跑题了?其实我最想说的,在最开始的引子里,鲁迅先生早在一百年前说过…… 人吃的,只是食物;社会吃的,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