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26 0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环评行业的根本问题在于
收建设单位的钱;用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咨询建设单位聘请的专家;出一份监管单位受益的报告。建设单位的关注点是环评咨询的费用和和拿到批复的速度,而一份高质量的环评报告不能给建设单位带来任何经济受益。
这种建设单位与审批部门关注点的不同造成了环评单位的尴尬。
从行内内在的角度来说,环评人员缺少行业精进的动力——对于环评人员来说,堆起提高报告编写速度的急速属性所获得的收益(经济收益)要远高于提高报告质量的行业精通。同事,各种事故之后环评单位和环评人员屡屡背锅,成为整个事件中受行政乃至刑事处罚的牺牲品,使得环评人员因害怕担责而不愿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因为更高的水平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收益和风险。
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现有财政水平和环评审批背景下,市批以下的建设项目难以聘请建设项目对口的行业专家参与环评评审,导致所谓评审仅仅针对环保报告编写质量的本身,而无法兼顾行业特性。就好比去药房抓药,抓出一副无毒无害完全吃不死人的药,只是跟患者所患的疾病毫无关系,不能治病罢了。
从环保赋予环评的任务来说,环评作为整个环保环节的开端,被赋予基础和依据的属性,要为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监理提供指导。潜台词里就意味着要求环评人员同时为了分析污染源强,不仅解行业生产工艺;还必须懂得治理工程和环境监理——你不懂,怎么指导别人?
残酷的现实——环保工程师无论考试难度还是经济受益都高于环评工程师,如此背景之下,环评凭什么管理治理,又怎能令治理者信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