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国和论坛-【设计微话题】第十期 为何多数楼梯不是直接到-1134.jpg
中心地铁站,图书馆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大多数楼梯不是一次到顶,而是十多阶之后出现一个小平台,这是为什么呢? 这分两个层面。一是设计规范的要求,另一是实际使用的感受。两者是彼此结合的,不是对立矛盾的。规范规定,18级是楼梯、踏步最大连续数。就是说,如果算下来某梯段需要19级,那就一定要分成两段,中间有一块称之为休息平台的平段。无论有没有转换楼梯前进方向,都要这么做。实际使用时,连续的上下踏步会导致疲劳。特别你说的这些公共建筑的入口处大踏步,看起来就觉得爬上去累得慌。加休息平台对使用者的心理或身体都是个安慰。想歇脚的时候,那还是需要一块大点的场地而不是站在某一级踏步上。至于为什么是18级,我猜想是制定规范时建筑层高相对今天来说比较低,18级没准都放了余地。就像住宅车位标准,没几年就不够了。另外,国外似乎没有这个说法。所以除非明确提出,否则国外事务所的设计不考虑这些。对后面本土设计单位造成一定困扰。在当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巧合”或者说现象。比如:一般低层小区住宅都是六层,许多高层办公楼都是三十一、二层;墙体有24墙、37墙,门垛的宽度一般都是120mm或240mm等等。这些“巧合”有些是为了满足国家/地方规范,有些是经过长时间实践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做法。这些其实也都是一种“设计”,平时仔细观察,这种有趣的现象有很多。而其背后的原因,也是故事多多,耐人寻味。对于建筑结构,撇去经济性不说,最重要的要数适用性。适用性反应在使用者对产品的感受,譬如一座人行天桥,设计设防足够,但行人行走时有晃动感,那么,适用性上就不够好。所以,适用性方面,出于楼梯的公共设施角色,需要选择老少皆舒适(人体工学)的楼梯级数和踏步尺寸来平均分配高差,并且,从人员安全和结构整体稳定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折中方案是十几级之后就要设休息平台。举个例子,以前老式的居民楼,层高约3m,踏步长一般的是1050mm,宽是280mm,高160mm,就会设18级的楼梯,打擦边球,其实爬起来也凑活,只是老人会有些喘。对于现在的钢混小高层居民楼,虽然有电梯了,但楼梯还是必不可少,由于层高较大,一般都是设一个平台转折,如此在使用舒适的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总之,是从结构强度、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量总结出来的了,至于规范和工法,都是要在这些个原则下与时俱进的啦。来自我的直觉,你是想从一个30级的楼梯从上滚到下,还是期望在12级的时候有个地方阻止你继续往下滚?!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防止危险的措施。另外,当你面对一个30级楼梯的时候和面对一个18+12级楼梯的时候,心里的压力是不同的,这个平台分割了这种压力。 以上是一些网友的回答整理,对于楼梯为何不直接到顶,而是中间设置小平台这种现象,你有其他新鲜的认知吗?欢迎大家一起在楼下讨论。 往期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