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城市更新中的物质形式的更新,本身并不意味着巨大的破坏。更新的着眼点是以一种新的语法逻辑来组织原有景观要素,而不是改变要素本身。只是每一个景观要素作为整体结构中的组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正是维系整体结构的,关系一旦改变,城市景观也就不再是原来景观,城市景观也就实现了自我转换中的更新。 城市景观在自我转换中的更新,指的是在原有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用新的语法逻辑来组构原有的景观要素,这就是哲学理论中描述的“解体重构”。米勒在《作为寄主的批评家》一文中对“解体重构”进行过描绘,他写道:解体重构意味着把统一的东西重新变成分散的碎片或部分,其形象就像一个小孩子玩耍父亲的手表,把它拆成一堆零件,却根本无法把它重新修复。 城市景观的解体并不仅是如表象般的解体,而是功能与意义的消失。从整体到碎片,作为“钟”的功能与意义已经消失了。城市的发展也极具相似性,如果我们不顾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放纵手中的权力与欲望,迷信自己手中掌握的“真理”,那么我们的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性的解体,城市是这样,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这样。
国和论坛-城市景观的更新意义-2938.jpg
城市景观更新正是从这样的每一个局部开始的,教堂、街道、住宅与山丘,每一个都是城市景观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但一个部分的变动即可能改变整体的语法结构,从而更新为不同的城市景观形态。 南京的鼓楼市民广场是另一个例子,因为广场西南角上的鼓楼而得名,鼓楼公园的上方还有一个检阅台。鼓楼在南京人的心目中,就是南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区域。1982年,中国第一个大型市民广场——南京鼓楼市民广场建成。当时,在南京市最为核心的区域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去专门修建一个广场还是一件新鲜事。在人们还不明白什么是市民广场的概念时,就拆除了检阅台,开始修建了鼓楼广场。从此,鼓楼广场削弱了政治中心区域的地位,融人了市民中心区域的理念。 在每一个城市景观更新过程中,部分和整体在语法逻辑的组织下完成更新过程,也构成了历史的延续。这一更新过程,既是旧结构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结构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主体人成为始终存在的中介,因为没有主体,就谈不上景观对象。围绕人的活动模式,构成了景观更新的可能,也打破了转换与更新、历史与发生、景观多层面之间的界限。但新的活动模式一旦与原有的模式冲突,那么也会对城市景观造成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