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综合一下,跟大伙分享一下!
① 聚乙烯制品生产:高压聚乙烯加热到150℃时,分解出酸、酯、不饱和烃、过氧化物、甲醛、乙醛、CO2和CO等;其薄膜制品要注意抗氧剂、稳定剂和着色剂引起的毒性危害;其制品有独特的气味,长期应用混有稳定剂的聚乙烯管静脉输液可发生静脉炎。 低压聚乙烯加热到150℃,产生酸、酯、不饱和烃、过氧化物、甲醛、乙醛、CO2和CO等挥发性复杂混合物。210℃~250℃生成的混合气体有甲醛、不饱和烃、有机酸、有机氯化物、CO等。在热切削和封闭聚乙烯管时,产生的热解产物为甲醛和丙烯醛。此类热解产物能引起中毒。 ②聚乙烯:本身并无毒性,但添加了抗氧剂、稳定剂、着色剂等即有毒性。本品加热至150℃~220℃时的热解产物有酸、酯、不饱和烃、过氧化物、甲醛、乙醛CO2和CO等。 由以上看出不应该是非甲烷总烃,应以TVOC为好。 另热解量没有0.1%-0.5%这么大,注塑生产的水口料、龟头料、甚至包括试机料一般的物料损耗也不过1-2%,热解的量肯定没有这么大。 不过不同的塑料件会有区别,注塑件和薄膜产品解热损失量会不一样我一般按原料使用量的0.01%计算
② 注塑过程采用原料为PVC(聚氯乙烯),废气中可能释放出HCl还有游离氯乙烯。而原料含POM(聚甲醛),则可能放出甲醛。此外,由于造粒工序的工艺废气成分比较复杂,有些地方采用计算非甲烷烃来进行量化评价,有些地方也采用计算VOC(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进行量化评价。由于造粒时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塑料原料允许的范围内,分解的单体量极少,且一般加热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产生的单体仅有少量排出。一般来说,加热分解产生单体按100~200克/吨产品计,即仅占总量的0.01~0.02%。造粒工序的工艺废气成分比较复杂,不同的原料产生的废气成分是不一样的。
③ 聚氯乙烯(PVC)由氯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有热塑性,玻璃化温度80℃~85℃。工业品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末,相对密度1.4,含氯量56~58%,低分子量的易溶于酮类、酯类和氯代烃类溶剂。有极好的耐化学腐蚀性。热稳定性和耐光性较差。100℃以上或长时间阳光曝晒开始分解出氯化氢。聚氯乙烯在加工过程中会受热降解,由于HCl释放,多烯结构分子中的共轭双键数量增加,当数量达到8个以上时,其对光波的吸收开始收敛,因此颜色会逐渐加深(黄色→棕色→褐色),PVC的热稳定特性见图5。根据HCl释放速率不同,可将其的降解温度分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早期着色降解:100~130℃,HCl开始释放,但是释放速率极小,暴露在此温度下10天以上,PVC逐渐变色;
(2)中期降解:140~160℃,HCl释放速率逐渐加大;
(3)长期受热降解:160~220℃,此过程中PVC热稳定性和温度、时间的关系见图1。
(4)完全降解:220℃以上,HCl完全释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