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2.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 )。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3.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D.课堂教学目标
4.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6.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少先队活动
B.教学活动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7.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倍尔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9.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10.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
11.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13.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消退
1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C.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定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1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18.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1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0.鲁班是借助( )发明锯的。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21.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保罗•朗格朗
D.培根
22.“学不躐等”反映了( )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3.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 )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A.奏定学堂
B.南洋公学
C.乡学
D.京师同文馆
2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代表作(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25.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
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6.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主义制度
27.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28.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顺序是( )。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D.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9.在操作形式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并一体化称为( )。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原型定向
30.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 )。
A.已有的知识经验
B.问题特征
C.功能固着
D.原型启发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2.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3.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3.我国中学德育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每一原则的实施要求是什么?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新学年开始了,一位充满工作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
问题: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