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感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3.专家型教师通常是用( )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
A.开门见山式
B.迂回曲折式
C.导入式
D.实验式
4.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这说明情绪情感具有( )。
A.动机功能
B.调控功能
C.健康功能
D.信号功能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
6.学生将茄子、白菜、菠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辨别学习
7.学习程度需达到( ),学习效果才最佳。
A.50%
B.100%
C.150%
D.200%
8.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
A.提出申请
B.受理
C.参加资格考试
D.颁发证书
9.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范培训机构开始的
C.将每年的9月l0日定为教师节是在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确定的
D.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
10.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 )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
C.练习
D.活动
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构成。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经验和方法
D.认知策略
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既定疑点
B.理论假设
C.刺激情境
D.给定途径
1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4.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应有的责任感
B.积极的社会功能
C.应有的义务感
D.应有的道德面貌
15.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 )。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计划
D.教学策略
16.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17.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礼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18.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经验主义
D.人文主义
19.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20.“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21.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2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2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萄子
C.孟子
D.老子
2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26.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学生
B.班级
C.知识
D.课程
27.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包括后者
28.(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29.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3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学中应用首尾时间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之类的事。
2.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
3.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4.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5.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对课堂气氛没有影响。
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7.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8.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9.杜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教师中心理论。
10.西方古代教育以埃及和雅典最为典型。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如何克服。
2.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3.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5.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杨蒙是一名高中学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在期中考试时由于感冒发烧没有考好,结果成绩下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不知她带病考试)。此后,每当面临考试时杨蒙都很紧张。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担心,害怕考试失败,为了能考好,她考前每天都复习得很晚。考试时,杨蒙经常感到注意力很难集中,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明明掌握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同时还伴随着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等症状。可考后她发现这些题目都会做,只是由于没发挥好而失败,因而更加害怕考试。为此,杨蒙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摆脱。
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
(1)杨蒙的这种症状是一种什么心理问题?
(2)本案例中,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见的心理训练方法。
2.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一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一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结合本案例回答,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在上同一节画苹果的课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着什么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