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恐怖布主义特点与形成根源的心理学分析 一、恐怖主义的含义 由于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大家对恐怖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差异很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尽管如此,Wilkinson(1990)认为,恐怖主义的以下三个特征已基本被学者们认可 :(1)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之为恐怖分子是因为其活动试图制造恐惧情绪。恐怖分子活动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秘密策划的袭击平民的行动,破坏民众的安全感,在民众中制造极端恐惧情绪;(2)恐怖主义试图在民众中,而不仅仅是在直接受害者中,制造恐怖情绪。暴力目标和恐怖目标是不一样的,暴力目标(受害者)是一个大团体中的代表性人物或象征性符号;恐怖目标(大众)是与受害者身份相同的所有人或受害者所隶属于的大团体。(3)恐怖分子在大众中制造恐怖气氛是为了达到另外一个更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政治的、宗教的、或社会的。 Crenshaw(1985)认为,恐怖主义的暴力与其他类型的政治暴力是有区别的,它的暴力是非常态的,超出了社会可接受的程度,恐怖主义的对象是政府或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的象征符号 。Borum(2004)在《恐怖主义心理学》一书中,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针对平民或非战斗者的故意的暴力活动,目的是促使某些意识形态的、宗教的、或政治目的的达成。 综上所述,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恐怖主义是以有目的的、系统化的、非常态的暴力行为为基础的;第二,恐怖主义的暴力行为的对象通常是平民或社会规范的象征性符号,以期在大众中制造极端恐惧情绪;第三;恐怖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政治的、宗教的或社会的。 二、个体水平的分析 心理学对恐怖主义在个体水平上的解释,通常是通过分析恐怖分子的人格、动机、认知过程等来探讨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一)恐怖分子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每个人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人格是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心理学家试图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体的暴力及反社会行为,把行为看成是病理性的,是先天人格缺陷造成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权威人格综合症”这个概念来解释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种族大屠杀行为。但是这种研究倾向遭到很多现代心理学家的反对,当代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恐怖分子人格”,因为恐怖主义并不单纯地宣泄暴力,它仅仅是一种具或手段。例如,Rasch(1979)认为,把恐怖行动看成病理性行为的学者,实际上是试图回避讨论由恐怖主义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问题@。McCauley(2002)也指出,恐怖分子实施的行为与变态人格的行为在本质是不同的。 虽然恐怖分子不是变态人格者,但恐怖分子的人格构成还是具有一些共性。我国学者赵桂芬(2007)采用卡特尔的人格理论,总结出了恐怖分子的以下几个共同特质 :(1)有较高的智能;(2)压抑感;(3)冒险敢为;(4)狂热性。 另外一个心理特质通常被研究者忽视,即:压力寻求(stress seeking)。恐怖主义之所以对有些人有吸引力,部分原因在于它能够带来生理上的危险性。恐怖分子可能是“压力寻求者”,他们喜欢能够提高情绪紧张和机体激活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压力寻求者会小心谨慎计划他们的行为;他们对内部需要的反应大于对外部需要的反应;他们会重复地回到压力情景中。压力寻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个人主义的压力寻求者(individualistic stress seeker),这种人不屑于做一个追随者,他们的注意力在于自我陶醉的时刻。恐怖组织的领导者大都是这种类型的压力寻求者;另一种是团体压力寻求者(group stress seeker),这种人希望在团体中抛弃自我。这种类型的压力寻求者认同团体,把自己完全融于集体人格之中。 (二)恐怖分子的动机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本能理论是大家所熟知的解释暴力行为根源的理论,Freud认为,攻击是人类天生的本能。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暴力被认为是把自我的“死的本能”转置到他人身上。这种理论对恐怖主义动机的基本观点是:(1)恐怖主义的动机是无意识的,而且来源于对父母的敌意;(2)恐怖主义是儿童早期被虐待的产物。当代的一些心理分析学家还持这种观点。但是这种理论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其缺点也很明显,如逻辑性差、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足等。 在心理学领域,另外一个解释人类暴力行为的理论是挫折一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这个理论是多拉德及其同事于1939年提出来的,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基本假设是:(1)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2)挫折总是会产生攻击。但是,后来的实证研究显示,挫折并不导致攻击行为。例如,有时也会导致解决问题行为、依赖行为等;而且在没有挫折的情况下,攻击行为也会发生。因此这种理论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早期心理学还关注过心理动力学的自恋症(Narcissism)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恐怖分子的人格是病态性自恋,从而产生了意义损坏的自我。病理学自恋的本质是对自我的过高估计,以及对他人的低估,从而忽视他人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攻击性的暴力行为。Pearlstein(1991)认为:“心理分析的自恋概念是关于政治恐怖主义人际逻辑的最完整的、最令人满意的理论”。 综合当前的有关文献,在理解恐怖分子动机时,以下三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问题:(1)不公平感(injus.rice):不公平感被认为是理解恐怖主义暴力的中心因素。Hacker(1976)认为,可挽回的不公正感是恐怖主义的基本动机 。不公平感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委屈”情绪。(2)身份认同(identity):Bloom(1990)认为,为求取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每个个体都有一股内在的冲动去“内在化(internalize)”和认同(identify with)他所处的环境的价值规范、习惯和重要人物的态度。简言之,个人需要寻找社会身份,此外,每个人亦有冲动去提高或保护他所作出的认同,或试图主动地提高及保护他的身份。Johnson和Feldman(1992)认为,“恐怖组织的成员身份为恐怖分子提供了身份的一种意义。对于这些个体来讲,归属于恐怖组织变成他们心理社会身份的最重要的成分”。(3)归属需要(belonging):Luckabaugh及其同事(1997)认为,对于潜在的恐怖分子而言,其加入恐怖组织的心理动机是巨大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加入恐怖组织动机因素、是留在恐怖组织的强制性理由,是参加恐怖行动的有效力量。 (三)恐怖分子的认知 认知是人类心理的基本过程,心理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人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以人们如何知觉和解释环境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形成了一个与外部环境相对应的内部的认知地图——不是客观的外部现实决定着他们的行为。Crenshaw(1988)认为,社会认知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中,“恐怖分子的行动是以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解释,而不是客观现实为基础的”@。高攻击性的人往往缺乏以下两种认知过程:(1)面对冲突时,缺乏用非攻击行为解决冲突的能力;(2)对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中的敌:意 攻击线索过于敏感。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是探讨知觉者如何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原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时,通常是从三个维度进行归因的,其中一个维度是“内部一外部”维度,即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Sullwold(1981)认为,恐怖分子倾向于采用外部归因,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归责于他人,因而,对外部世界抱有敌对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