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机制
C.教育政策
D.教育目的
2.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 )的教育。
A.内涵式
B.广泛
C.狭义
D.广义
3.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5.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
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6.我国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7.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9.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
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
C.我国最早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10.班主任能力的核心是( )。
A.组织管理能力
B.良好的心理品质
C.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D.敏锐的观察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C.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
D.出现了文字
E.政治民主化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义务教育
D.普及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3.小学课程设计要体现( )的高度统一。
A.科学性
B.时限性
C.具体性
D.思想性
E.预测性
4.教学活动的构成有( )。
A.上课
B.作业
C.辅导
D.成绩评定
E.社会实践
5.下列关于巩固性原则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巩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C.巩固就要死记硬背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是_________。
2.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_。
3.学校工作必须坚持“_________、全面安排”的原则。
4.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_________。
5.基础性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6.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_________。
7.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______。
8.常见的教案有__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9.小学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3.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2.联系实际,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C解析: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
3.D解析:本题考查成人教育。
4.B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5.A解析: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6.B解析:我国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7.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
8.D解析:没感觉到奉献是“牺牲”,而感到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故应选享用功能。
9.C解析: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德国,德国也是义务教育的起源国,而我国直到l986年7月才颁布义务教育法,故C项错误。
10.A解析:组织管理能力是班主任能力的核心,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关键。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一部分人才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文字,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学校才能产生。
2.ABE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3.AD解析:小学课程设计要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4.ABCD解析:社会实践是教学的一种辅助途径,不属于教学活动。
5.ABDE解析: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是死记,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故C项说法错误。
三、填空题
1.永恒性
2.人的素质
3.以教学为主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基础
6.“言传身教”
7.专业素养
8.讲义式提纲式
9.基础性奠基性
10.教师资格制度
四、简答题
1.(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通过教学,还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3.教师课外辅导要注意:(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每次辅导要有计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疑难的途径。(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辅导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难、存在的问题、个人的体会等做好记录,既可使讲课有的放矢,又可积累资料、掌握规律,有预见性地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
4.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第二,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从目标的确定,教育过程的安排,教育内容的确定都体现创造性。第三,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青少年学生向师性的特点,也决定他们对教师的认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第四,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有助于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5.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
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品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爱岗敬业,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中;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将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为学生做榜样;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钻研,不断进取。
2.(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存在无知识的智力,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智力发展的水平。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不等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高低,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