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3年云南现场导游考试:梅里雪山知识问答
2013年云南现场导游考试:梅里雪山知识问答 1.请介绍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概况。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也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三个县,有29个乡镇。182个村公所(办事处)。1998年末总人口34万人,世居民族13种,千人以上的有9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3.4%。
迪庆地处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中上游,北接西藏昌都地区,东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与丽江市毗邻,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连。全州面积2 38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州内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l 480米,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建塘镇海拔3 228米。年平均气温5.4℃,绝对最低气温一27.4℃。州府距昆明660公里,距拉萨1 640公里。
迪庆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山两江一坝”。“三山”,即怒山山脉、云岭山脉、贡嘎山脉,纵贯南北,平行并列,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三山鼎立于群峰之上。“两江”,即金沙江、澜沧江,在迪庆境内流程分别为430公里和320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全州国土面积的’70%和30%。“一坝”,即大小中甸坝子,共有40多万亩。“三山两江一坝”给迪庆带来了得天独厚的6大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 370多万千瓦,占云南省的13.4%,仅153公里长的硕多岗河就可以开发35万千瓦,可建成滇西北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云南电网最大的调峰电站。二是森林资源,林业用地161.5万公顷,人均70多亩;活立木蓄积量1.5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6.4%,是云南最大的林区之一。三是生物资源,有受国家保护的30多种一、二级珍稀植物和60多种一、二级野生动物,还有丰富的林间产品。四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迪庆地处“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雪山峡谷、高原草甸、原始林海、高山湖泊、花山花海、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五是畜牧业资源,全州草场面积913万亩,人均 27亩多,其中可利用草场629万亩,大小牲畜存栏数90万头(只),户均14.8头(只),人均3.17头(只)。六是矿产资源,处于“三江有色金属成矿带”,有24个矿种,323个矿点。
迪庆区位独特,毗邻的藏区有12个县,16万平方公里,140多万人口。历史上,迪庆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物资中转站。 迪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同其他藏区一样,藏族几乎全民信教,加上普米等其他民族,信奉藏传佛教的人数近12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5%,且信奉藏传佛教的各种教派都有。傈僳族、普米族聚居区,一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东巴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也流传较广。全州僧侣、教徒众多,寺院、庙宇遍布,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环境。
迪庆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境内形成复杂的地貌结构和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多层次自然景观,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奇观,有以深、窄、陡、险、秀而著名的澜沧江峡谷,虎跳峡及香格里拉峡谷,有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梅里雪山卡格博峰(当地人称之为太子雪山),有低纬度低海拔 (2’700米)的现代冰川——明永恰,有“仙人遗田”美称的白水台,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达摩祖师洞等众多的藏传佛教文化名胜。州内的民族和睦相处,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藏族农历五月赛马会,藏历年的格冬节,纳西族二月初八的朝白水,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什节等,已成为当地的传统节日。这些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蔚为奇观的大江峡谷,风景迷人的高原湖泊,绚丽多彩的雪山草甸,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美不胜收的歌舞节庆,风格迥异的旅游景点在这里融为一体。原始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正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苦苦寻找的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原型。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向世界宣布了‘‘香格里拉在云南迪庆”,从此在国内外兴起了空前的香格里拉热,“香格里拉”开始走向世界。
2.云南西部有哪三大山系?
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
3.梅里雪山属于哪一山系?
怒山。
4.梅里雪山周边有哪些主要景点?
周边景点主要有飞来寺,明永恰冰川,雨崩(神瀑,大本营,冰湖),茨中教堂,月亮湾峡谷等。
5.请介绍飞来寺。
藏名叫“那卡扎西”,距飞来寺观景台(游客居住处)1公里,距德钦城8公里。“那卡扎西”意为“空行九吾”,相传曾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从藏地飞来此地,故在此建庙并得名“飞来寺”。正殿供奉有太子雪山神、莲花生以及觉卧那卡扎西佛造像。三面墙上绘有色彩绚丽的壁画,内容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释迦佛、十一面观音、胜乐金刚、佛教护法诸神以及飞来寺的建寺者竹巴那卡降乘、德钦寺以及四川甘孜几个大寺的活佛画像。该殿中壁画为明代所画,文物价值很高。所供奉卡格博骑马塑像神形俱佳,为雕塑精品。正殿旁设有转经堂和烧香台,供朝山者转经、烧香之用。
6.请介绍茨中与茨中教堂。
迪庆的藏民们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把它作为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但却接纳了茨中教堂,所以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谓是个奇迹。
1866年,法国传教士顾德尔神甫进入迪庆,竭力将其势力渗透到滇西北并力图扩展到藏区腹地。他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极艰难地存在着。信徒甚少,并且日益被信仰藏传佛教的百姓所仇视。百姓们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传教活动,引发了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在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当时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势力,派重兵镇压僧俗民众,反洋教的群众抵抗了三个月,最终被镇压下去,教会因此而获得了巨额赔款,在茨中兴建茨中教堂。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为天主教“云南教区”主教堂,下辖2个分堂,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修女院。
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其正面为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上部,虽为中式亭阁和中式飞檐瓦顶,但它两头顶端的十字架标记还是印证了它西式的身份。 从德钦县城往维西方向南行88公里,汽车缓缓跨过澜沧江大桥,便到了依山面水,环境幽静的茨中村。“茨”藏语意为“村庄”,“中”藏语意为“六”。茨中被人们称之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走进茨中,便见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雄踞在宜人的绿荫世界里,这就是天主教堂,被游人誉为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林木藏高楼,里外花如海。茨中教堂建筑群坐落在花木繁茂的村寨中央,背系青山,四周有农舍梯田点缀。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别具风格。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中西兼容,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窖、花园、菜园、果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沿大门筑有外围墙,院内辟花坛,植果木,风雅别致。教堂坐西向东,为法式(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晾望楼,高达20米。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用4棵内桩和12棵外柱承托脊樟,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登上钟楼、茨中景色尽收眼底,还可遥览江岸风光。教堂进深22米,面宽12.7 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柱石承托屋脊,两侧各设7个小窗。祭台宽3.8米,进深5.75米,两侧设有净身更衣室。屋顶用玻璃瓦覆盖,院中的两棵百年棕树亭亭玉立。果园里出产的葡萄甘甜可口。传教士从法国带来了酿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酿制技术,并把酿制技术传授给当地信教群众。时至今日,教堂里还保存着当时酿酒的器皿。如果你到茨中,还可品尝到甘醇的甘地葡萄酒。
7.请介绍月亮湾峡谷。
澜沧江在德钦境内流经150公里,在梅里雪山下形成月亮湾峡谷,圆月之夜,俯瞰高山峡谷,江水如带。
8.请介绍梅里地区的寺庙分布情况。
东竹林寺,始建于1667年,现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214国道旁,在册僧人636人,有五层大殿一座,辩经院一所,法相学院一所,104所僧房,属格鲁派黄教。
噶丹德钦林寺,位于德钦升平镇,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由五世达赖赐名,属格鲁派黄教。
噶丹羊八景林寺,又名红坡寺,位于德钦云岭乡红坡村,始建于公元1514年,属格鲁派黄教,有清咸丰皇帝赐匾“化行南帮”一块,目前有活佛一人,僧人80人。
塔巴林寺,云南唯一的藏传佛教尼姑寺,位于德钦奔子栏镇书松村,始建于公元1772年,现有尼姑115名。
永主顶寺,位于德钦燕门乡赤尼自然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有僧人80人,属宁玛派红教。
崩贡寺,位于德钦燕门乡石底村,始建于1637年,现有僧人50人,属宁玛派红教。
拖拉竹寺,位于德钦燕门乡拖拉村,现有僧人30人,属宁玛派红教。
玉仙寺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牙隆村,始建于公元1618年,现有僧人33人,属达隆噶举派。
禹功扎西曲批林寺,位于德钦尼通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问,属噶玛噶举派。
9.请介绍对梅里雪山的研究与探险隋况。
对梅里雪山的研究与探险起源于19世纪,主要有:
泽切尼仁觉,匈牙利人,1879年著书,书中详尽描述了梅里雪山的地理地貌。
英国登山队,1902年首登梅里主峰——卡格博峰失败。
金顿·瓦尔德,英国植物学家,1911年和1914年两次对明永恰冰川作了详细的地质和植物学调查后,1916年在英国地理杂志发表,1925年出版,记述了梅里雪山以及冰川状况,他写道:“穿单衣坐在冰川上,冰川是冷的,岸边却开满了鲜花”。
奥圣多夫斯基,苏联地理学教授,1920年率骆驼队,在梅里雪山探寻香巴拉王国的入口。
亚力山德拉·大卫·尼尔女士,法国藏学家,1923年,化装成为一名女朝圣者,历经8个月,徒步穿越西藏腹地。
尼古拉-雷里西,1924~1927年来此探险,在他的随笔集中记载了他在接近香巴拉王国的神奇体验。
约瑟夫·洛克,美籍植物学家,1922~1935年在美国发表记录梅里雪山的文章。
詹姆斯·希尔顿,美籍英国作家,1933年出版《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后经好莱坞搬上银幕,使香格里拉和梅里雪山闻名世界。
lO.请介绍梅里雪山登山活动的情况。
梅里雪山登山活动,从20世纪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登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失败。
1987年8~9月,日本上越山岳会,攀登路线:明永冰川路线,攀登高度:5 100米,因连续遭遇雪崩放弃攀登。
1988年,美国克伦奇登山队,攀登路线:明永冰川路线,攀登高度:4 350米。
1989年9月~11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侦察队,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 500米。
1990年11月一1991年1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第二次攀登),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6 470米(12月28日)。
1991年1月1日~3日,梅里雪山连降大雪,中方队员6人,日方队员11人在5 100米营地待机。1月3日晚22时30分,c3营地与大本营最后一次通话。1月4日早晨失去联络,中日17名队员失踪。
1991年1月6日~20日,梅里雪山搜索队,攀登高度:5 300米,C2营地,中国登山协会4人1月9日到达大本营,西藏登山协会6人1月16日到达大本营,日本救援队1月20日到达大本营。因积雪过深,雪崩频繁,1月21日终止搜索撤营。
1991年4月15~6月6日,中日梅里雪山联合搜索队(日方12人,中方5人),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4 500米,因连续降雪,雪崩频繁,被迫终止搜索。
1996年10月一12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第三次攀登),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 300米,12月2日,日本方面预报4~6日梅里雪山有大降雪,中央气象台和云南气象台也证实了此预报,为避免再度发生1991年的惨剧,队伍被迫下撤,12月8日撤营。
11.在藏区旅游应注意哪些事项?
在藏区这样一个全民信教的地区旅行,请一定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切不可太自以为是,藏族人从来不会认为从广州、上海、北京来有什么不同,因为他们来自佛的国度,而我们永远是世俗的,因此,文化的差异要求我们不要与他们随意调侃。藏民永远喜欢诚实而尊重别人的人。
(1)玛尼堆在藏族心目中是神的路标,上面的玛尼石雕刻着六字箴言或佛像,是藏民的圣物。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藏民认为走反了方向会有罪过。不要随意拾取玛尼石,更不可坐在玛尼堆上。
(2)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3)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给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会认为客人不懂礼貌,瞧不起他。
(4)该地区为了环保,禁用塑料制品。请不要将塑料制品带人藏区。另外塑料袋拴在马鞍上发出的声响,容易使马受惊。
(5)梅里雪山是高海拔地区,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病者不能前往。可带红景天、肌苷预防高山反应,另外巧克力、红糖也能缓解高山反应。
(6)藏民不喜欢讨价还价(除了县城里很商业化的销售点),很多地方的价格也是明码标价,如租马的费用,如果你觉得价格不合理,可以拒绝,不必去讨价还价。尤其是在心情。
13.经幡的颜色有什么含义?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
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象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像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
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当自然界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的时候,人间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乐;当自然界出现灾害的时候,人间灾害重重、不得安宁。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应该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真是绝妙无比。
经幡除了颜色的象征意义外,还有文字和图案主幡上密密麻麻的藏文字母和栩栩如生的鸟兽图案是木刻板印刷的,藏文一看便可知道是佛说经教。文字部分是直接传达意义的,不像颜色和线条,所以把文字念下来就能知道它的内容。既然是佛说经教肯定离不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主旨。文字以外,四个角上的鹏龙狮虎图和中央的骏马驮宝图究竟象征着什么意义一时很难说清楚,于是翻阅了不少资料,国内外的藏学家在他们的论著中对此有些阐释,不过讲的最全面、最详尽的还是意大利藏学家南喀诺布先生,这位藏学家在他的论著《南喀诺布选集》(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关于风旗一节中对这些图像作了这样的阐释。(隆达、风旗)一词中,(隆)在土、水、火、风、天五大种中表示天。这个字的本意指大、全部、所有,若与别的字连在一起构成名词,比方说,(森林)、(大江)从这些名词的词根意义上可以看得出有大、全部、所有的含意。
14.玛尼堆是怎样产生的?
信仰是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诸多原始部落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遍形式,尤以巨石崇拜为广泛。一些巨大的山石既是朝圣者赎罪的场所,又被当地的村落视为神石,特别是怪石耸峙,也容易引起石中寓有神灵的幻想。山石不寻常的外貌及人们生活上的效用,往往是唤起先民崇拜它的缘由。藏族受本教万物有灵的昭示,认为即便一小块石头也是有灵性的,有灵性的物体必然有神佛的灵光,抑或被鬼魂所占据。
据《西藏考古综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文化,是新石器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并认为是由青海湖一带的东北藏区进入藏族腹地。这种大石崇拜在藏区各地多有遗存,分三种形式:独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盐湖以南的多仁发现十八行石柱,东西方向。还有列石,其西端有两个同心圆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块巨石,较大的一块高2.75米,巨石前设一祭坛。列石东端还有一用石块排列成的箭头。类似独石散见于藏区各地,如西藏普兰的石柱;甘南的“长石头”;大山上的“石牛儿”,均兀然独立,高数十米,令当地藏汉人民顶礼膜拜。在藏区,尤其是康区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灵之处都用白石为代表。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还认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现、明显遗俗。
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石头不仅能打制各种生产工具、攻击野兽抵御敌人的武器,还可造屋建城、磨粉配药,有些地方还用石头镇宅。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大量石器、石棺、石丘墓、石碉楼,可以印证石头对先民心目中是何等的不同寻常。藏族珍爱奇石,更视 “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如佛像、佛眼、佛足迹等。另外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的,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