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曹魏末年,司马氏执政,灭蜀后,国力迅速上升。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局面归于统一,并出现了短期的和平安定局面。 西晋王朝是一个门阀贵族的政权。晋武帝司马炎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大多以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为前提,颁布户调式,规定男女占田的假定亩数和应负担的田租户调的实际亩数,允许官吏按官品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佃客、荫户,承认官僚地主的特权。曹魏时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中正官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 西晋统治时期,豪强大族的势力得到发展,士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门阀士族的空前发展,构成了与皇权的矛盾,也直接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的根源。这一时期,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聚敛了大量财产,互相争豪比富。许多士人身处乱世,遂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不问政事,终日饮酒清谈,玩世不恭。于是清谈、玄学之风一时大盛。 同时朝廷内的权力争夺激烈复杂,使西晋统治面临危机。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大封宗室为王,以诸王统率兵马出镇一方,并拥有地方的军政权。晋惠帝统治时期,朝廷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争斗,诸王相继卷入。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成都王颖、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一带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兵民死亡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北方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西晋末年,北方民族关系日趋紧张,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的斗争,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欲望,纷纷建立由少数民族豪帅占最高统治地位的割据政权。八王之乱后期,参战诸王相继败死,匈奴族刘渊自称汉王,不久又称帝。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派兵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俘虏了晋怀帝,西晋名存实亡。因此事发生在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史称「永嘉之乱」。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又称「永嘉南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了晋愍帝,西晋至此灭亡。 西晋享国51年,历三代四帝,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唯一统一的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