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回复: 1

2016年16月四川教师资格《教育学B》终极考题预测及答案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I部分选择题(2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包括【】
A.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B.教育的终身化
C.教育的全民化
D.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克伯屈
C.洛克和卢梭
D.赞可夫和凯洛夫
3.作为现代生产和经济发展最深层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的教育层次是【】
A.中小学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予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
A.职业教育制度
B.终身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基础教育制度
6.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美国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8.身体发展,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发展的;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个体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10.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的“过程模式”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是【】
A.“失范说”
B.“目标说”
C.“控制缺乏说”
D.“标签论”
11.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班级组织
B.共青团
C.少先队
D.课外活动小组
12.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学生评价的【】
A.诊断功能
B.导向功能
C.发展功能
D.管理功能
13.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作品表现法
C.量化评价法
D.观察法
14.非常适合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表达的是【】
A.研究报告
B.教育教学案例
C.调查报告
D.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终身教育理论的要点的是【】
A.学习的主体是课程和教师
B.连续性一整体性
C.广泛采用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D.广泛采用小组学习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教育的要素包括【】
A.教育者
B.学习者
C.教育评价
D.教育影响
E.教育结果
17.智育的任务包括【】
A.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B.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能力
C.发展学生的智力
D.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E.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18.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包括【】
A.独立性
B.选择性
C.调控性
D.创造性
E.自我意识性
19.情感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有【】
A.教学目标
B.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C.学科知识结构
D.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E.师生关系的品质
20.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杜威提出的观点有【】
A.从做中学
B.儿童“静听”的学习方式
C.教育应当脱离儿童的经验和生活
D.教育即生活
E.学校即社会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75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教育功能
22.教师的职业形象
23.隐性课程
24.教学策略
25.个案研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7.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8.简述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29.班级组织的特点是什么?
30.实施动作技能评价应关注哪些问题?
31.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2.阐述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33.试述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2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单项选择题
1.D(P12)2.B(P20)3.A(P47)
4.B(P85)5.B(P97)6.D(P109)
7.D(P124)8.C(P139)9.A(P173)
10.D(P251)11.A(P276)12.C(P314-315)
13.D(P330)14.B(P364)15.A(P394)
1.[解析]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3.[解析]中小学教育虽然不直接培养专门的劳动力,但它为劳动者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是现代生产和经济发展最深层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6.[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l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8.[解析]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发展的;行为的发展是先爬后行再跑;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12.[解析]学生评价的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其中,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13.[解析]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2)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
(3)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14.[解析]教育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表达,因为它通过对具体事件生动、真实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能把读者带到研究者曾经的研究现场,使读者对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获得直接和直观的了解与理解。
15.[解析]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是:
(1)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或原理:连续性一整体性。
(2)终身教育的方法:首先,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而不是课程和教师;其次,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再次,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最后,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3)终身教育的意义:终身教育作为与战后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它能够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
16.ABD(P5-6)17.ACD(P87)
18.ABCDE(P136137)19.ABDE(P203-204)
20.ADE(P369)
17.[解析]智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8.[解析]学生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20.[解析]针对传统教育使学校教育同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相割裂的问题,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针对学校与生活隔离的问题,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针对传统教育惯用的儿唐“静听”的学习方式,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主张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儿童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三、名词解释题
21.(P3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2.(P134)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23.(P169)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24.(P219)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25.(P360)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四、简答题
26.(P20)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7.(P82)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8.(P171)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强调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模式。
(3)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9.(P286-288)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30.(P325-326)
(1)要重视形成性评价。
(2)要重视克服评价的主观性。
(3)适宜采用等级性评价。
(4)动作技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为根本,适当考虑当地学生的实际体质发展状况。
31.(P376-377)纵观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个共同趋向:
(1)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2)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3)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五、论述题
32.(P70-73)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其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等。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33.(P299-304_)
(1)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目标规划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②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耳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2)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
主要策略是:
①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
②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③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④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①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②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③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④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①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
②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
③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
④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创建班级文化要做到:
①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
②营造社会化环境。
③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④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⑤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13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