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 )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3.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4.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这里强调的德育功能是德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教育功能
5.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 )。
A.原始社会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6.智力的核心能力是( )能力。
A.想象
B.记忆
C.观察
D.思维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知能力?( )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推理能力
D.操作能力
8.某学生易冲动,急躁,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的这种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9.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0.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 )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11.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2.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13.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是( )中提出的。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雄辩术原理》
D.《大教学论》
14.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5.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
A.勒温
B.苛勒
C.华生
D.斯金纳
1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
D.教师的培养工作
17.中学生的想象具有有意性、现实性和( )。
A.复制性
B.新颖性
C.创造性
D.具体性
18.“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医生、律师、商人或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说这句话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洛克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1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2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21.一题多解属于( )。
A.聚合思维
B.直觉思维
C.分析思维
D.发散思维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3.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成人的学习相比,具有特殊性。
2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
25.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间接经验,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直接经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2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8.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29.简述性格的结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
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问题: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31.材料
某校语文老师对班级里犯错误的学生的处理办法是:犯了小错误,就给大家唱支歌,表示歉意;犯了大点的错误,就去做件好事,表示弥补;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写一份“说明书”,说明当时的心理活动。
问题:你对这位老师如此“惩罚”学生有何感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