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 )。
A.应用学科
B.新兴学科
C.基础学科
D.边缘学科
2.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3.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4.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生活分成四个阶段,并提出教师生活关注理论的美国学者是( )。
A.福勒
B.费斯勒
C.赫尔巴特
D.杜威
5.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
A.教育的形成
B.教育的类别
C.教育的层次
D.教育的历史
6.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7.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8.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 )原则。
A.教学相长
B.综合课程
C.长善救失
D.藏息相辅
9.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 )。
A.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10.以下学校机构不属于行政性组织机构的是( )。
A。校长办公室
B.教务处
C.总务处
D.教育工会
1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社会本位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12.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命题
B.监考
C.阅卷
D.公布答案
1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4.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5.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6.班级建设设计以( )的制订最为重要。
A.班级舆论
B.共同生活准则
C.活动节律
D.班级建设目标
17.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 )。
A.50年代以后
B.60年代以后
C.70年代以后
D.80年代以后
18.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19.(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A.课外辅导
B.布置作业
C.检查作业
D.课后练习
20.(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C【解析】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基础学科。
2.B【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A【解析】“陵节而施”是指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来施予教育。这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4.A【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间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景关注和关注学生四个阶段。
5.C【解析】根据学校教育的层次,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6.C【解析】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
7.A【解析】题干所述是学科课程鲋特点。
8.C【解析】“长善救失”是指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失误。“过少、过急、过难、过易”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教书的人知道了学生的这些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
9.C【解析】模仿毫无疑问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类的模仿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其意识性和目的性。
10.D【解析】教育工会是群众组织,不属于学校行政组织机构。
11.C【解析】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看不到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而导致遗传决定论。
12.D【解析】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3.D【解析】德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1)个体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2)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
14.C【解析】题干是班级民主管理的概念阐述。
15.D【解析】这是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
16.D【解析】班级建设的内容包括班级建设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班级建设目标的制订最为重要。
17.B【解析】我国学者经过20世纪5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吸收、消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8.B【解析】教学内容既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也是师生活动的中介。
19.A【解析】通过课外辅导,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加以拓展,因此它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20.D【解析】人的行为是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反映。
1.下述不属于教学工作中心环节的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
E.组织交流活动
2.下列哪项与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关?( )
A.捷克著名教育家
B.英国著名教育家
C.班级授课制 D.导生制
E.《大教学论》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 )。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E.道德教育
5.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 )。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知识广博
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
6.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D.具有灵活性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义务教育在中国得到全面普及
B.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
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结合
D.学校教育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E.现代学制改革重在缩短义务教育年限
8.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复式教学
E.道尔顿制
9.陶冶法的方式包括( )。
A.人格感化
B.自然熏陶
C.环境陶冶
D.艺术陶冶
E.别人感化
10.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1.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学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初中以综合课程为主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创新性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E.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1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 )。
A.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
B.班主任的权威
C.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
D.班主任的职权
E.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13.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水平。
A.感知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E.形式水平
1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有( )。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发扬教学民主
C.启发学习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D.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E.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5.下列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 )。
A.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B.提倡启发式
C.重视因材施教
D.主张“有教无类”
E.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1.ACDE【解析】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其余四项不属于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2.ACE【解析】l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BD【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即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现疏导原则,即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4.DE【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ACD【解析】知识广博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非能力要求,改善实践与题干无关。
6.ABD【解析】CE两项与题意不符。
7.ABDE【解析】略。
8.ABCE【解析】复式教学只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使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大。
9.ACD【解析】陶冶法的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10.BDE【解析】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是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
11.ABCE【解析】略。
12.ACE【解析】BD两项属于职权影响力。
13.BCD【解析】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识的发展经历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
14.ABCD【解析】E项的内容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5.ABCD【解析】教学相长是《学记》提出的观点。
1.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律的国家是英国。 ( )
2.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 )
3.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无意义。 ( )
4.弗洛伊德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
5.不同时期的社会德育的内容不同,所以德育不具有历史性。 ( )
6.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 ( )
7.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所以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发展。 ( )
8.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凝结于他的《理想国》中。 ( )
9.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 )
10.循序渐进要求教学要面面俱到。 ( )
1.×【解析】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律的国家是德国。
2.√【解析】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3.×【解析】课程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4.×【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威尔逊的主张。
5.×【解析】不同的社会德育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继承性,所以德育具有历史性。
6.√【解析】因为基础课程培养的是作为公民必须掌握的“三基”(读、写、算)。
7.×【解析】遗传只提供了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而这个前提能否转变为现实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8.×【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作。
9.√【解析】教学过程正是在教师不断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10.×【解析】循序渐进要求要区分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 )。
A.应试教育重分数,素质教育重能力
B.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素质教育重全面发展
C.应试教育禁锢学生创造力,素质教育鼓励创新
D.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狭隘
2.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是我国的第几次新课程改革?( )
A.八
B.七
C.六
D.三
3.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发展学习
4.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思想,包括哪些内涵?( )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1.ABCD【解析】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势必会造成学生单一发展,知识狭隘,禁铜学生的创造力。
2.A【解析】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第八次。
3.ABC【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j、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4.ABCD【解析】学会学习的内涵涉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学会生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