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
A.130
B.140
C.150
D.160
3.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5.儿童在家庭中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
A.知识的迁移
B.技能的迁移
C.行为规范的迁移
D.学习经验的迁移
6.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7.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8.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
A.学校
B.心理咨询室
C.医院
D.课堂
10.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心理测验
B.会谈
C.观察法
D.自述法
11.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相当于通常所说的( )。
A.接受
B.兴趣
C.欣赏
D.反应
12.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外部行为
B.心理变化
C.目标活动
D.操作技能
1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4.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5.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为( )。
A.心智技能
B.表演技能
C.写作技能
D.操作技能
16.让学生区分一篇报道中的事实和观点,属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 )层次。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17.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18.联结学习理论认为,联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 )的过程。
A.条件反射
B.刺激
C.试误
D.顿悟
19.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
A.尝试一错误说
B.认知一发现理论
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0.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根据( )进行的。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21.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22.“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23.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4.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
A.动作幅度
B.动作结构
C.动作力量
D.动作速度
25.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
A.谋划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组织策略
26.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7.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
28.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 )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A.被动的合作学习
B.不自觉的合作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主动的合作学习
29.指导教学是以( )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A.学生
B.学业
C.学习成绩
D.学习方法
30.( )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手段来查找困难的症结?( )
A.智力测验
B.阅读测验
C.与此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
D.心理辅导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
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E.分化与泛化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B.教材的呈现
C.课堂练习
D.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E.教学策略的运用
4.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
A.认知性问题解决
B.常规性问题解决
C.发展性问题解决
D.创造性问题解决
E.理论性问题解决
5.儿童强迫行为的主要表现包括( )。
A.强迫性洗手
B.强迫性计数
C.强迫性甩头发
D.强迫性焦虑
E.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6.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
A.接受
B.反馈
C.输入
D.输出
7.课堂纪律的类型有(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8.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以下哪几方面入手?( )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C.提供多种变化,促进知识的概括
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9.问题解决的特点是( )。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唯一性
E.固定性
10.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具有哪些特征?( )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策略的合理利用是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
2.效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
3.配置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
4.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即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
5.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没有本质区别。( )
6.认知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组成的。( )
7.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
8.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巧和学习技能的组合。( )
9.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一是创拟确立模型;二是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二步是关键。( )
10.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
11.干扰说认为,前摄抑制是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
12.定势只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
1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
14.教学评价一般来说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 )
15.启发式教学是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教学策略。(
四、情境分析题(共20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1.该教师的做法可取吗?( )[单选题]
A.可取
B.不可取
2.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哪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多选题]
A.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B.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C.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其主动尝试
D.教师不加干涉,任其发展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放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
1.这位教师的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 )[单选题]
A.分散学生注意力
B.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2.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哪一个规律?( )[单选题]
A.超限效应
B.增减效应
C.无意注意
D.蝴蝶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