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4年天津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学》章节考题 第八章 教学 1.用测量知识的试题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 )。
A.难度
B.区分度
C.信度
D.效度
2.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62年
B.1902年
C.1903年
D.1912年
3.比较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的是( )。
A.开而弗达
B.各因其材
C.及时而教
D.学不躐等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
B.体育
C.德育
D.管理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境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7.实现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德育
B.教学
C.管理
D.上课
8.直观性教学原则中的“直观”包括( )。
A.操作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具体表现( )。
A.知识的间接性
B.教师的指导性
C.教学的发展性
D.教学的教育性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
A.教学任务和目标
B.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C.教学内容
D.教师的特点
11.考试也叫测验,测验有效度、__________ 、难度和区分度等评价指标。
12.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__________ 、课时计划(教案)。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知识的间接性;第二,教师的指导性;第三, __________;第四,教学的教育性。
1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__________ 原则。
15.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和__________ 。
16.一节综合课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__________ 、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五个方面。
17.王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围绕“如何建立绿色校园”这一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所采用的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 。
18.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__________五个阶段。
19.作业的四种主要形式包括教科书的参考书、__________ 、各种书面练习作业以及各种实际操作作业。
20. __________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22.教学即智育。
2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的方法。
24.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25.简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8.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9.教学的任务。
30.某物理教师在讲“物体的浮沉”原理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一块铁和一块木头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生:铁下沉,木头漂起来。
师:为什么?
生:铁重,木头轻。
师:针和轮船都是铁制的,一根针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沉底,而一艘轮船却不会沉底?
生:(思考)……
请问,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最符合哪个教学原则?请依据该原则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31.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讲授法。
32.谈谈你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认识。
33.论述讨论法的含义、作用和要求。
34.案例分析: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恒量(恒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恒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
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35.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36.论述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37.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基本阶段。
38.试论述,“班主任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效度:指测验能够检测出它所要测的特点或者属性的程度,要求试题与被检查的目的、目标相关、一致。检测知识和检测智力,显然不是一类的,所以不能达到同样的检测效果。
2.【答案】A
【解析】1862年,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
3.【答案】A
【解析】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是启发诱导的原则。
《学记》中所说的“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记》中所说的“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巩固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及时而教”体现了教学巩固性原则。“各因其材”体现的是教学因材施教原则。
4.【答案】A
【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但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
6.【答案】D
【解析】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它是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的、有趣的活动之中,唤起学生想象,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BCD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要正确选择直观手段和教具。教具种类分为三种: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9.【答案】ABCD
【解析】略
10.【答案】ABC
【解析】略
11.【答案】信度
12.【答案】单元计划
13.【答案】教学的发展性
14.【答案】巩固性
15.【答案】设计教学
16.【答案】组织教学
17.【答案】讨论法
18.【答案】运用知识
19.【答案】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
20.【答案】上课
21.【答案】错误。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学习间接经验,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的特殊任务决定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知。
22.【答案】错误。教学和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23.【答案】错误。教学不光是指教师教的方法,还有学生学的方法。
24.【答案】正确。这个题目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动性。(注:此题确实出题不妥,用口号代替规律,这是考题应该避免的,这句话属于典型的伪命题)
25.【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26.【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27.【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28.【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29.【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0.【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中关于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论述。
31.【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2.【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3.【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4.【答案】(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是根据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老师也了解她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小妮老师对她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5.【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6.【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7.【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38.【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