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五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目前,学习困难已成为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和家长。
一、学习困难的特征
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是:①智力都是正常的;②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而有之;③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④学习困难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辅导和帮助。
二、学习困难的类型
(一)暂时学习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人格特征没有偏常,且观察力、人格特征均在中上水平。但是,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没有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就很难有效地加工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和,导致不认真学习,并时常扰乱课堂秩序。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从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二)能力困难学生
思维、言语、数理、空间能力低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但他们的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动力困难学生
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的焦虑水平偏高,且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能力被低动机所抑制。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四)整体困难学生
他们的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这类学生不但表现为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而且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以前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因而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三、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一)认知因素
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有明显的注意缺陷,这会直接影响他们信息加工的效果与质量。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能力较差,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能有效地计划、监控解题步骤以达到目标,不能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策略,也很少有运用策略的意识。由于许多学生本身的基础较差,知识背景贫乏,知识结构紊乱,使他们对外来信息加工、分类显得困难,也不利于他们在回忆时激活长时记忆的概念图示,也会影响编码和提取。
同时,学习困难学生认知方式明显倾向于依存性特点,说明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易受外界影响和干扰,所以社会的不良习气、父母自身形象欠佳、环境氛围和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都会对学习困难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致使他们不易明辨是非,盲目接受不良影响,阻碍了学业进步。此外,依存性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需要更多地依赖教师讲解和阐述。
(二)人格因素
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个案访谈发现,作为整体,学习困难者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而这些被认为是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好依据。
这可能是由于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成绩落后引起的,也可能是自我知觉不良反过来影响学业成绩。学习困难学生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还表现在学业成绩以外。例如,在一些对学生同伴关系的自我知觉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比没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消极。
(三)人际关系
学习困难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良率很高。他们可能由于不良的心理行为,如因焦虑产生自卑心理,不爱或不善于与其他同学很好地沟通;也有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因脾气暴躁、自暴自弃等爱找其他同学的茬,骂人、打架,造成其他同学对他敬而远之。因此,这些学生往往是孤独的、不合群的。
(四)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对子女的学业期望过高、过低或有严重的家庭冲突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有些家长的眼里,让孩子早点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工作,可以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增加家庭收入才是大事。也有的农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高,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像他们一样吃没文化的苦,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巨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家庭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学校环境。学习困难学生的师生关系通常不和谐,老师很少赞扬、鼓励学习困难学生,常常批评、讽刺、挖苦或讥笑他们,使学习困难学生缺乏安全感,造成一些学生对某些老师有成见,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造成他们上课有逆反心理,不愿学这些老师教的课。
3.社会环境。一直存在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钱权主义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当今中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无心向学。同时,现代的网络、电视、游戏机等的出现,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并且还让学生犯了瘾,使学生无法专心学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四、学习困难的辅导
(一)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可以考虑将智力测验的结果告诉学生本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足以保证获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同时,学习困难学生通常不是每门功课都不及格,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成功的几门课程的原因,做出恰当的自我判断,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增强学习行为的有效感。当然,也有必要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以利于取长补短,摆脱学习困难的困境。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第一位的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成功教育在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三个相信”的教育理念,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他们的成功心理。但是,自信心的建立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诚心予以配合,需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操作上可运用以下方法:
1.目标激励法。用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其自身积极因素,按照“目标一成功一新的目标一新的成功”的发展思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积极人格。首先,目标的确立要得当,既不能过高,否则不易达到;也不宜过低,否则没有动力作用。其次,目标须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在平时检查对照和及时进行目标调控。
2.归因训练法。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提高其自我归因能力。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学习困难并不是只由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若将学习成绩差只归因于相对稳定的能力因素,则必然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对成绩差要具体分析,多从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找原因,使学生感到其“差”可变,调动学生改变自我、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曾有这样一部分学生,由于以往在学习上经历了多次失败,情绪低落,信心不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智力差、能力低。班主任老师在对他们实施心理矫正的同时做归因训练,帮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意志、方法等与智力、能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因素,改善其情绪,提高其抱负水平,使之自信心逐步增强,积极性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情感沟通法。教师要有偏爱学习困难学生的胸怀,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和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多与他们交流思想,达到情感共鸣,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得到他们的认同。
(三)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习困难学生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失败很多,容易体验到焦虑不安、气愤等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阻碍他们努力学习。相反,成功感却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加学习兴趣。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要降低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应采取小步子策略将长远的教学目标逐渐分解,帮助他们先达到与其实际水平比较接近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逐渐接近总体的教学目标。俗话说,一次成功的学习比十次规劝或教导省力得多。努力使学习困难学生真正学懂一次、学会一次、学成一次,无疑会有效地增强学习动机。
2.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两个学生都得到65分,对于抱负水平高的学生来说,可能体验到惨败,甚至痛哭流涕,而对抱负水平低的学生来说,则可能体验到成功。学习困难学生的抱负水平应该是努力争取比上一次有提高,要鼓励他们制定新目标去超过上一次测验成绩,即使仍然是不及格,只要比原先成绩有进步就是成功。
3.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
(四)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也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只有当某一知识领域内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使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学习产生兴趣。
(五)讲究教育教学方法
学习困难学生自尊心比较脆弱,如果没有采用恰当的方式教育教学,就可能使这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为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育方式,又要讲究教学方法。在教育工作中,按照成功教育的动力机制原理,以期望、机会、评价为杠杆,坚持正面鼓励为主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批评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性,做到讲场合、讲时机,设计好善后工作;再比如,将尖锐的批评软化处理,将敏感的问题含蓄处理,将正向冲突迂回处理,将非原则矛盾淡化处理等。在教学实践中,成功教育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三种训练途径(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采取了与之相应的三种教学模式,从易到难、由浅人深地启迪学生智慧。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习困难的存在,尽量采用愉快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教学等方法,对后进学生实行提问优先、解答优先、辅导优先的“三优先”策略,布置作业时分层次、分梯度、分难度,确保学生作业收到实效。当然,培养学生合理的自尊还有许多渠道,它要求为师者能够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学习困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造成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家人和同学对其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宽容与不接纳。作为教师应在教育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在教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着力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孩子提供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支撑。另外,学校要想办法结合有关部门,整顿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心学习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