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八章 行为调控 【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动机的定义、产生、种类及其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介绍了情绪的相关内容,包括情绪的两极性、情绪状态和情绪理论,以及不良情绪的调控,并明确了压力与健康的关系及调节方法;阐释了中学生情绪的调控。
【学习目标】
1.识记需要、动机、意志、挫折及情绪的概念。
2.理解掌握需要、动机、情绪理论。
3.掌握并有效解决意志行动过程中的动机冲突及挫折。
4.运用压力与健康的关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调节压力。
5.指导中学生调节情绪障碍。
第一节 需 要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各种活动或行为,从饥则食、渴则饮,到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人首先是自然实体,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族,就要补充养料、求得安全和繁衍等客观要求。这些生理要求反映在头脑中,就成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同时,人又是社会实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活,他必须考虑群体与社会环境的要求。这种要求为人所反映,就成了人的社会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是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所在。
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是被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有以下特点:①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能够改变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的对象或条件,如饥饿时指向食物,寂寞时指向朋友和亲人。②紧张性。人在力求满足某种需要时,常常体验一种特有的紧张感。③驱动性。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力量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④周期性。需要并不因其暂时获得满足而终止。在一定条件下,已经满足的需要还会重新产生。例如,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有一种取得优异成绩的需要,考试后这种需要可能暂时得到满足,但新学期里这一需要又重新产生。
二、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对需要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如图8一1所示,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125117elddbcc9gdcubnpg.jpg
1.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性、排泄、睡眠等的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
2.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它是在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首要的目标是寻求稳定、寻求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中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具体包括对地位、名誉、声望、赏识、威信等的期待;另一方面是自尊,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实力、成就、独立等的欲望。
5.认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6.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和其他需要的联系还不清楚,但这种需要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在成人和普通的儿童身上发现,甚至在洞穴人的文化中都存在着。但是,它在自我实现的人的身上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7.自我实现需要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而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指出,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层次组织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这种理论反映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在对人的需要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正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马斯洛的七种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类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生存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相互关系需要类似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成长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奥尔德弗认为,满足程度越低的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越强烈。较低层次需要满足的越充分,则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望、追求越强烈。
奥尔德弗认为,升入高一层次的需要如果满足程度甚低或受到挫折,则退化为对较低层次的更为强烈的追求。需要的升级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的顺序逐渐发展,而是可以越级的。
三、需要的种类
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一)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后嗣等的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
1.进食需要。如果我们错过了平时进食的时间就会感到饥饿,饥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进食需要。现已证实,引起饥饿的实际刺激来自胃肠的感受冲动(如空胃运动)和血糖水平的降低。在进食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下丘脑。下丘脑的外侧核和腹内侧核负责调节有机体的摄食反应,被认为是饥饿、进食的生理机制。下丘脑外侧核被看作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被看作饱中枢。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作用是交互抑制的,其中摄食中枢是最基本的。
摄食中枢和饱中枢对摄食行为的控制可分为两种作用系统:短期控制和长期控制。短期控制是指控制每餐或每天的进食量;长期控制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控制食量以保持体重的恒定。短期控制系统又受长期控制系统的调节,这样有机体的体重才能保持恒定。
进食需要的产生并不完全是由下丘脑和体内的血糖浓度、胃充实与否及体温等因素控制的,许多外部的因素也会影响食欲的产生和存在。例如,食物的色、香、味、形状,进食的习惯时间,对食物的喜好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进食需要。
2.饮水需要。饮水是每日生活的必需。调节饮水行为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中有两种特殊的神经细胞控制着饮水需要:一是渗透压感受器。它对细胞脱水反应敏感,细胞脱水后形状发生变化的物理信息所引发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就产生了饮水需要。同时,它们也刺激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迫使肾脏从尿液中重新吸收水分进入血管。二是测量容量感受器。它对血液容量减少起反应。血液容量减少会引起肾脏分泌高压蛋白酶原,该蛋白酶原能释放血管紧张素,到达下丘脑的血管紧张素引起测量容量感受器的兴奋,从而产生饮水的需要。对饮水需要的控制除了下丘脑和内分泌之外,其他很多变量都会影响人们的饮水行为,如个人的饮食习惯、情绪和社会风俗等。
3.睡眠和觉醒的需要。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人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与周围环境进行复杂的感觉运动联系,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主动地寻求刺激,探索外界环境,操弄周围事物;人只有通过睡眠才能恢复精力和体力,使人保持良好的活动状态。当睡眠需要发生时个体就产生瞌睡,迫使个体由活动趋向于休止。如果强行剥夺睡眠数天,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在本书第七章已做详尽阐述。
4.性需要。性需要是繁殖所必需的,是消耗能量的过程。性需要与性激素具有直接关系。性激素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激发性行为。在性成熟期,雄性个体的睾丸和雌性个体的卵巢分别分泌雄激素和雌激素。性激素的分泌刺激个体产生性需要和性行为。二是促进男性和女性第二性征和附性器官(雄性的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等,雌性的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的发育。如果个体在幼年时被阉割了睾丸,其附性器官就不能发育成熟,也不会出现第二性征,致使性需要和性行为丧失。
研究表明,尽管动物的种属不同,但大多数的性需要和性行为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动物种系的进化层次越高,大脑皮质对性需要和性行为的控制就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性需要和性行为表现是受意识控制的。研究还表明,动物和人类的许多性行为都是通过学习习得和改变的。
不同的文化对它们被认为可接受并合适地表达性冲动的行为类别做了具体说明。性规范是从社会学习得到的性反应的内容,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即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常的,应该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跟哪些人发生性行为,不可以跟哪些人发生性行为。
(二)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1。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所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成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的需要等。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心理学家认为,单凭个人所选择的工作的难度并不足以推断其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必须考虑其目标取向。从追求成功的角度看,个体主要设定两种追求目标,即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个人平常所设定的学习目标事实上包含两个层面:追求工作成功和追求自我成长。个人凭借该目标追求从工作经验中学习知识与能力,倾向于选择较难的工作。在困难的工作中获得成功会产生成就感,反之亦然。个人惯于设定表现目标,是力图凭借工作表现博取别人的好评,倾向于选择极端难度的工作:最容易的或最困难的。这是因为最容易的工作可以确保成功,容易得到别人的赞许;最困难的工作成功率极低,如果成功便成为广受关注的英雄,即使失败也会博得别人的谅解和同情。
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对成功概率的估计有着密切的关系。50%左右的成功概率是最佳的。原因在于,这种情况下的大多数被试都认为,如果竭尽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不努力也有可能失败。例如,如果学生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不会及格,或者认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优秀的成绩,此时其学习动机就会处于极低的水平。
2.交往需要。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交友、家人团聚、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等都可以使个人的交往需要获得满足。与他人绝对隔离也就剥夺了一个人的交往需要。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作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就越强烈。
人们自立生存时也会力图与人保持亲密关系,原因在于:首先,人们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中,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处决定了事业的成败,这是为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其次,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不仅局限于合作共事的关系,还有一些情感因素使人们喜欢与他人在一起;再次,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因此,交往需要的满足一方面可以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交往还可以使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加深理解,相互信任,有助于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3.权力需要。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它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性需要。大多数人都有权力动机,只是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从狭义上讲,它表现为政治上或组织上的权力欲望,而在广义上则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专业人员对非专业人员、教师对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还有一种是道义上认可的权力,如身体有残疾者需要带路、老人和孩子需要保护等。研究表明,成就需要强的人支配欲反而不强。这表明,虽然大权在握、位居要职在社会上常常被视为一种成就,但在这种人行为的背后起关键作用的并非成就需要,而是权力需要。因此,凡是支配欲强、希望影响他人并对社会事务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人均具有强烈的权力需要。
研究发现,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个人化权力动机很强的人的行为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乐于参与社会活动,善于利用机会表现自己。②热衷于权位追逐,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卑劣手段。③极其看重物质条件,并将其视为最高价值。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怀有个人化权力动机。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人并不能因为拥有了财富或物质条件而在心理上获得充实和满足。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的行为表现也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关心社会,但并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而是凭借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用个人的专长影响他人、造福社会。教师、作家、编辑、记者、画家、音乐家等都属于这种类型。②关心社会,也实际参与社会事务,以己之长服务社会大众,如解除别人的痛苦、维护社会安全等,从而达到影响他人、造福社会的目的。社会上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均属于这种类型。③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对社会公益和人民幸福怀有很深的使命感,热爱人类和社会,力图以其才能领导大众,从事改革,以此达到影响他人和造福社会的目的。他们虽然身居团体领袖地位,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但他们并不以行使权力时得到的个人满足作为目的,而是重视行使权力之后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效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