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下列不是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的是( ) 。
A.客观性
B.计划性
C.可比性
D.竞争性
2.( )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A.波斯纳
B.科顿
C.布鲁巴奇
D.加涅
3.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叫( )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4.(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加涅
B.布鲁纳
C.苛勒
D.奥苏伯尔
5.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6.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是( )程度的。
A.较高
B.较低
C.中等
D.一般
7.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 )角色。
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学生楷模”
D.“纪律的维护者”
8.弗洛伊德提出的遗忘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9.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0.按认知与期待理论,( )。
A.动机力量一效价×期待
B.动机力量一抱负×期待
C.动机力量一效价×目标
D.动机力量一抱负×目标
11.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12.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属于( )。
A.元认知策略
B.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3.“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14.( )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A.外部强化
B.内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15.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16.以下情况中,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 )。
A.呈现厌恶刺激
B.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C.消除敏感反应
D.消除肌肉紧张
17.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8.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是( )。
A.问题行为
B.教学行为
C.学习行为
D.操作行为
19.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0.面对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某生倾向于深思熟虑,做出判断的错误较少,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A.沉思型
B.冲动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D【解析】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是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2.C【解析】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3.B【解析】巴甫洛夫认为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是条件反射。
4.B【解析】题干是布鲁纳认知结构说的核心思想。
5.A【解析】内在动机更稳定,作用更持久。
6.C【解析】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7.B【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了多种角色,如“家长代理人”、“知识传授者”、“学生楷模”和“纪律的维护者”等。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8.D【解析】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9.A【解析】形式训练说并没有获得科学证据的支持,因此被认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
l0.A【解析】略。
11.B【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2.D【解析】时间是一种资源,资源管理策略就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资源的策略。
13.D【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14.D【解析】替代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15.B【解析】根据内化的概念可知答案。
16.B【解析】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7.B【解析】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8.A【解析】题干是对问题行为的解释。
19.B【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20.A【解析】题干是对沉思型认知方式的解释。
1.抑郁症主要表现为( )。
A.情绪消极
B.低自尊
C.食欲不振
D.动机缺失
E.过分谨慎
2.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概念学习
4.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 )。
A.行为对抗
B.认知失调
C.拉帮结伙
D.情感冲突
E.孤立
5.奥苏贝伯尔认为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包括( )。
A.可利用性
B.变通性
C.可辨别性
D.适应性
E.稳定性
6.内部学习动机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是( )。
A.兴趣
B.态度
C.求知欲
D.价值观
E.好奇心
7.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包括( )。
A.掌握学习
B.发现学习
C.个别指示教学
D.个人化教学系统
E.观察学习
8.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课前指导
B.课堂教学过程
C.课后评价
D.课时计划
E.学年计划
9.现有的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 )。
A.桑代克的联结说
B.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E.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0.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包括( )。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成文的正式规范
E.书面规范
11.下列属于教师促成纪律中结构创设的是( )。
A.指导
B.奖励
C.协助
D.操纵
E.征求学生意见
12.元认知知识包括( )。
A.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D.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
E.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13.创造性的培养,常用方法有( )。
A.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B.头脑风暴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E.推测与假设训练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可分为生长需要和缺失需要,下列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
A.饮食需要
B.力避下岗的需要
C.被人尊重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E.寻找归属和爱的需要
15.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教学事项
B.教学方法
C.教学情景
D.教学媒体
E.教学目的
1.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抑郁症的理解。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它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消极、失去满足感,也表现在躯体t:的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2.ABCE【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品德的关系。它们的直接根源是不同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3.AE【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学习种类划分的掌握情况。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又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ABD【解析】人际排斥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为特征。
5.ACE【解析】在有意义的学习与迁移中,对当前学习发生影响的过去经验特征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分别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6.CE【解析】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7.ACD【解析】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包括:(1)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2)个别指示教学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所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3)个人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于l968年提出的。
8.BCD【解析】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
9.ABCDE【解析】现有的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桑代克的联结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10.AD【解析】群体规范包括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和成文的正式规范。
11.ABD【解析】其他两项属于教师促成纪律中的体贴。
12.ABCDE【解析】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它主要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法的认识。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和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都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
13.BCDE【解析】创造性的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不属于训练方法。
14.ABCE【解析】审美的需要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15.ABCD【解析】E项不属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
2.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
3.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
4.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的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力技能学习。( )
5.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
6.可以把图式看成概念,因为它们都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 )
7.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问题解决不是同质概念。( )
8.一般来说,例一规法优于规一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规一例法教学。( )
9.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
10.对同一个问题若两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智商水平,则我们可以推论,他们两人会以相同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 )
1.×【解析】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2.×【解析】科学心理学是以冯特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为标志的。
3.√【解析】学习并非一定都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4.√【解析】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内部认知活动方式。题干所述为操作技能学习。
5.√【解析】认知学习观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部操作过程。
6.×【解析】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7.×【解析】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又称为问题解决的学习。
8.×【解析】题干犯了绝对化错误。
9.√【解析】猫逃出迷箱符合问题解决的内涵。
10.×【解析】背景知识和智商水平相同,认知方式不同,问题解决的速度也不同。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1.该案例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的什么研究方法?( )
A.现场实验法
B.调查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个案法
2.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3.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 )。
A.独立型
B.内向
C.顺从型
D.外向
4.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C )
A.重视早期性格习惯的培养
B.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C.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D.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1.A【解析】案例运用的现场实验法,又称为自然实验。
2.ABCD【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包括客观性、教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原则。
3.BD【解析】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了内外向两种。
4.ABCD【解析】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应注重学生早期性格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进行个别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