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2.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礼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3.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经验主义
D.人文主义
4.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5.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
A.身体、精神
B.道德、学识
C.德、智、体
D.知、情、意
6.“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7.(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
8.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10.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 )教育延伸。
A.初等
B.中等
C.高等
D.成人
1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12.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13.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14.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学生
B.班级
C.知识
D.课程
15.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包括后者
16.(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17.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18.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9.“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0.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为重点的教育。
A.聪明的头脑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1.A【解析】德育目标是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2.B【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3.D【解析】见大纲对西方文艺复兴后教育的介绍。
4.B【解析】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迈向网络时代。
5.A【解析】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和精神。
6.C【解析】这是朱熹的话,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7.B【解析】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8.C【解析】教师备课、上课,必须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9.C【解析】没有社会活动和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也就没有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0.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1.B【解析】在阶级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2.B【解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表现出来的善是教育的结果,所以是外铄论的代表。
13.C【解析】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14.D【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5.C【解析】见大纲关于教育与教学关系的表述。
16.A【解析】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教学是从备课开始的。
17.C【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8.D【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新变化。
19.B【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20.D【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1.下列观点中,属于遗传决定论的是( )。
A.洛克的“白板说”
B.高尔登的血统论
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2.在新课程中,我国课程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C.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D.采用导向式管理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
3.讲授法可分为( )等方式。
A.讲述
B.解答
C.讲解
D.演练
E.讲演
4.测验和考试是用来检查教学的一种手段,应把握的原则有(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计划性原则
D.经常性原则
E.指导性原则
5.运用奖励和处分时要注意的要求是( )。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以诚待人
C.发扬民主
D.注意时机
E.注重宣传与教育
6.培养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应做到( )。
A.严格要求
B.培养舆论
C.耐心引导
D.保持教师的绝对权威
E.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
7.墨家认为,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途径( )。
A.熟知
B.亲知
C.闻知
D.说知
E.见知
8.学生文化的特征有(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整合性
D.多样性
E.互补性
9.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要求是( )。
A.因地制宜
B.分类指导
C.按需施教
D.市场导向
E.学用结合
1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从产生与兴起的历史背景看,主要与( )因素有关。
A.社会主义思潮
B.国家主义思潮
C.民族主义思潮
D.科学技术的发展
E.宗教改革
11.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 )。
A.发展方向
B.发展原则
C.发展结果
D.发展速度
E.发展阶段
1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状况
B.教育现象
C.教育特征
D.教育问题
E.教育规律
1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A.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改变人们的科技价值观
D.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E.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C.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15.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 )。
A.教育政策的制定
B.教育制度的建立
C.教育内容的确定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教育效果的评价
1.BCDE【解析】洛克的“白板说”属于环境决定论。
2.BC【解析】ADE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3.ACE【解析】讲授法的基本方式是讲述、讲解、讲演。
4.ABCE【解析】测验和考试虽是为教学服务,用于检查教学的效果,但也不应经常进行,否则会把学校变成“考试地狱”。
5.ACE【解析】BD两项是说服法的要求。
6.ACE【解析】BD两项与培养班干部无关。
7.BCD【解析】墨家认为,亲知、闻知、说知是获得知识的三种途径。
8.ABDE【解析】见大纲学生文化的特征。
9.ABCE【解析】市场导向与题意不符,排除。
10.ABC【解析】19世纪下半期逐渐兴起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促进了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形成。
11.AC【解析】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主要是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
12.BD【解析】教育状况和教育特征是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特点,可以归入现象和问题之中。教育规律是教育学所要揭示的,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3.ABDE【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
14.ABCDE【解析】凡是教育能够实现的使人发展的方面都有助于人类地位的提升。
15.ABCDE【解析】凡是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内容,都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 )
2.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 )
3.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 )
4.杜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教师中心理论。( )
5.西方古代教育以埃及和雅典最为典型。 ( )
6.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通过《学记》反映出来。 ( )
7.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 )
8.反对压抑儿童本性,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的是存在主义教育家的主张。 ( )
9.夸美纽斯的《教育漫话》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 )
10.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发展起来了。( )
1.√【解析】教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但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
2.×【解析】题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3.×【解析】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4.×【解析】杜威强调的是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儿童中心沦。
5.×【解析】西方古代教育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6.×【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汇集,其中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
7.×【解析】这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苏格拉底以善辩著称。
8.×【解析】题干表达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主张。
9.×【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10.×【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发展起来了。
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 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初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B.关爱学生
C.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D.尊重学生
2.你如何理解“差生”?( )
A.学习成绩不好
B.学习习惯不好
C.品德不良
D.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3.案例中第二个教师违反了什么教学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4.结合案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案例中第一个老师没有尊重学生
B.案例中第二个老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C.案例中两个老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D.案例中两个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1.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2.D【解析】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
3.C【解析】“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案例中第二个教师违反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4.D【解析】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