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9、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0、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1、学校的精神文化
(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价值成分(4)理想成分
12、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3、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15、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1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
(1)生理活动(2)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
18、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9、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身体状况的剧变(2)内心世界的发现(3)自我意识的觉醒(4)独立精神的加强
20、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21、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2)激励(3)评价
2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2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5、《儿童权种公约》体现的基本原则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26、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7、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8、课程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科书
29、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30、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
31、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32、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接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4、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昀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3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37、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8、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9、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40、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