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B项,孔尚任为清初戏剧作家,《桃花扇》不属于元代杂剧的代表作。故选B项。
2.【答案】C。解析:牵牛过河——六脚全湿:比喻大家共同被牵连到某事中去。用在此处不合适。
3.【答案】B。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描写冬季的雪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的是秋季;“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夏日荷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的是春日的儿童戏蝶之境。
4.【答案】A。解析:B项是定语后置,“楚人有涉江者”意思为“楚国有个渡江的人”。C项是定语后置。“有吹洞箫者”是对“客”的补充描述。D项的意思是“铿然地发出声响的石头”,“有声”是对“石”的修饰,属于定语后置。A项“古之人不余欺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5.【答案】D。解析:《孔乙己》是鲁迅的现代短篇白话小说。A、B、C三项都是古代白话小说。
6.【答案】B。解析:题干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判断句式。A、C、D项都是判断句,与题干旬式相同。B项是陈述句,其中“亲”和“远”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择8项。
7.【答案】B。解析:课文结尾的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对孩提童趣的无限怀恋,这是课文的主旨,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此处设题,无疑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重点的突破口,让学生借助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去品味文章对“好豆与好戏”的描写,故A、C、D正确;该题设计意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趣的怀念,并非对故乡社戏的热爱,B项错误,当选。.
8.【答案】B。解析:新课标规定,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B项表述错误,当选。
9.【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学生(7~9年级)“识字与写字”提出的要求是: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学会用多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 500个左右;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些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④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10.【答案】B。解析: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所体现“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即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B项错误,当选。
11.【答案】D。解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堂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小男孩的身份说故事”是让学生从文中小男孩的身份出发.去描述课文中的爸爸、妈妈和奶奶,而文中D项画线处却是从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汲取学生亲身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富于真情实感,情操得到真正陶冶。
12.【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精心准备,巧妙引导。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把握,对文本的学习始终只是浮在表层。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坚持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把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上。
13.【答案】A。解析:文言文的学习,没必要一字一句地翻译,对一些关键语句做出准确翻译即可,有一些语段,只需理解大意。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D。解析:老师在处理学生的答案时,不能简单地批评错误、表扬正确,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怎样才是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D。解析:教师首先展示作品,并不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从这位教师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把自己换位成了学生,让学生去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作的激情以莫大的鼓舞。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该教师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该教学设计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有利于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刨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该教师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
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再次,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写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在这次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堂中,让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
第①段中,“混然不知”中的“混”应改为“浑”;
第②段中,“刻服”中的“刻”应改为“克”,“兰色”中的“兰”应改为“蓝”;
第③段中,“严俊”应改为“峻”。
标点:
第②段中,“非典、海啸、金融危机、猪流感、全球气候变暖……等”,省略号和“等”不能重复使用,删去其一即可。
18.【参考答案】,
本文包含的知识较为丰富,眼界也比较开阔,但它有一些明显的失误。
失误一:概念不够准确。文中说难题是环境问题,不确切。难题是怎样处理好人与环境的矛盾,或者说: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个难题。
失误二:部分内容游离主题。比如第五节关于汶川地震,这跟“环境问题”有多少关系呢?
失误三:少量语句意思表述不清。第二节中“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非典、海啸……”,那就说不通了。“来之不易”通常指的是好事情、好的结果,哪有说“非典”等坏事“来之不易”的?
失误四:文中错别字、标点使用错误等问题明显。
修改意见:首先把“难题”的概念表述清楚;去掉第五节,很好地分析一下出现难题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昕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疑难字词的音、形、义。了解《虞初新志》相关常识。
②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③准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参照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
②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③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深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②培养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基本要求,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在朗读背诵中整体感知作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怕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研讨“欣赏点、感触点、疑惑点”,进而深入理解作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感悟,获得成就感,享受学习的乐趣。
21.【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
182539gg11jd9ohf9oo2f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