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7|回复: 1

2015江西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冲刺题及答案(3)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选题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  )。
  A.1985年
  B.1993年
  C.1998年
  D.1999年
  3.“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4.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系统化
  B.专门化
  C.复杂化
  D.多样化
  5.反映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效度
  B.难度
  C.信度
  D.区分度
  6.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
  A.“泛德教育”
  B.“泛体教育”
  C.“泛美教育”
  D.“泛智教育”
  7.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
  A.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洛克和《教育漫话》
  D.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8.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9.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  )。
  A.《新编教育学》
  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
  D.《实用教育学》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通过。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  )。
  A.实践活动
  B.认识活动
  C.课外活动
  D.兴趣活动
  1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课外辅导
  13.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4.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拉伯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的教育主张。
  A.朱熹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16.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的(  )问题。
  A.法律
  B.权利
  C.责任
  D.义务
  17.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表
  18.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基础是(  )。
  A.心理学统觉论
  B.伦理学
  C.整体认识论
  D.个体认识论
  19.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设计教学法
  20.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是以(  )的发表为标志的。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话》
 21.《普通教育学》是(  )的教育学代表作。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22.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
  D.小学教育目的
  23.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瑞士心理学家(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格塞尔
  D.洛克
  24.学生最主要的角色权利是(  )。
  A.受教育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25.重在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地方课程
  26.“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  )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印度
  C.希腊
  D.埃及
  27.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适当讲授(  )知识。
  A.天文
  B.几何
  C.读写
  D.修辞
  28.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  )中。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29.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  )的特征。
  A.广泛性
  B.普遍性
  C.强制性
  D.全民性
  30.(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A.环境
  B.教育
  C.社会
  D.实践
 二、多选题
  1.学校课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足的(  )。
  A.实际性
  B.适应性
  C.具体性
  D.参与性
  E.操作性
  2.谈话法可分为两种即(  )。
  A.复习谈话
  B.总结谈话
  C.引导谈话
  D.启发谈话
  E.评价谈话
  3.锻炼的主要方式有(  )。
  A.练习
  B.榜样示范
  C.委托任务
  D.以诚待人
  E.组织活动
  4.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教师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D.对学科的研究
  E.对教材的研究
  5.在赫尔巴特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传统教育为中心的特点,即(  )。
  A.教师中心
  B.教材中心
  C.学生中心
  D.知识中心
  E.课堂中心
  6.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E.教育体制
  7.分组教学的主要类型有(  )。
  A.能力分组
  B.成绩分组
  C.作业分组
  D.兴趣分组
  E.学科分组
  8.综合课的组成一般包括(  )。
  A.组织教学
  B.复习过渡
  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E.课外辅导
  9.我国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E.实验法
  10.20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有(  )。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世俗化
  D.教育民主化
  E.教育多元化
  11.群众性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
  A.报告和讲座
  B.集会
  C.比赛
  D.参观访问
  E.小制作活动
  12.陶冶的主要做法有(  )。
  A.发扬民主
  B.人格感化
  C.环境陶冶
  D.艺术陶冶
  E.文化熏陶
  13.课程计划的组成因素有(  )。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14.教学活动的多种形态有(  )。
  A.课内
  B.课外
  C.班级
  D.小组
  E.个别化
  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
  B.具体性
  C.普及性
  D.基础性
  E.发展性
  16.理解教材的思维可以有两种途径(  )。
  A.由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B.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C.由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D.由已知到未知,都应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E.由已知到已知,不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17.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将课分为(  )。
  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演示课
  E.检查课
  18.中国古代的官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  )。
  A.书学
  B.算学
  C.法学
  D.医学
  E.律学
  19.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20.按活动的规模和人数可将课外活动分为(  )。
  A.群众性活动
  B.科技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学科活动
  三、判断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中庸》之中。(  )
  2.柏拉图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朱熹的教育思想。(  )
  4.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  )
  5.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壬寅学制的颁布。(  )
  6.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
  7.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综合作用的产物。(  )
  8.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的是雅典的教育。(  )
  9.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大教学论》。(  )
  10.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
  11.学校要以教学为主,以教学唯一。(  )
  12.苏格拉底将人分为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三种集团或等级。(  )
  13.现代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  )
  14.格塞尔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
  15.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
  16.现代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和手段的更新变化。(  )
  17.儒家提倡以“兼爱”、“非攻”为教。(  )
  18.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  )
  19.德育工作既要耐心细致,又要宽严相济,有松有紧。(  )
  20.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辅助手段。(  )
  四、情景题
  (—)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让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有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能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1.新课程倡导(  )学习方式。
  A.自主
  B.合作
  C.探究
  D.传授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  )。
  A.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B.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
  C.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D.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3.研究性学习特点有(  )。
  A.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C.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D.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4.在教学过程要组织一次合作探究学习,需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若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l6人,请问你会如何分组?(  )
  A.分成两组,男生24人,女生l6人
  B.分成两组,男生20人,女生l6人+男生4人
  C.分成八组,每组男生3人+女生2人
  D.分成两组,每组男生l2人+女生8人
  (二)
  江西赣州市教育局2006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某县县城的几所学校,初—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市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设重点班。
  1.案例中,部分县城学校划分重点班,违反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下列符合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是(  )。
  A.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B.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C.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D.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3.义务教育阶段利用考试选拔新生、开设重点班,有违(  )。
  A.教育公平
  B.教育民主
  C.教育现代化
  D.教育终身化
  4.“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种处分主要是指(  )。
  A.行政
  B.民事
  C.刑事
  D.违宪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8: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单选题
  1.A【解析】中国是世界上学校出现最早的国家,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2.B【解析】l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C【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4.D【解析】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教师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5.C【解析】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表明该测验是否可信。
  6.D【解析】这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具体体现。
  7.D【解析】见大纲对杜威的介绍。
  8.B【解析】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9.C【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10.C【解析】l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B【解析】我国把教学过程看做学生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
  12.B【解析】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通过上课。
  13.A【解析】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14.A【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将此定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15.D【解析】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思想,题干中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16.B【解析】学生从法律上讲,是一个权利主体,他们享有一定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益从他们的社会地位上体现了出来。
  17.A【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18.D【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创立了他的教学论。
  19.B【解析】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是目前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C【解析】赫尔巴特使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1.B【解析】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22.D【解析】小学教育目的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23.A【解析】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顺序发展。
  24.A【解析】受教育权是《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学生的最主要的角色权利。
  25.B【解析】拓展型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6.D【解析】见大纲中对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绍。
  27.C【解析】西欧封建社会为了更好地布道,让老百姓信教,在举办宗教教育的同时,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
  28.C【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汇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也包括教育思想。
  29.C【解析】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具有强制性。
  30.A【解析】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无论多大,都必须通过环境才能实现。
 二、多选题
  1.BD【解析】学校课程是以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而设置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
  2.AD【解析】谈话的基本方式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3.ACE【解析】B、D是榜样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4.ACD【解析】制定课程目标应研究学生、社会、学科。
  5.ABE【解析】传统教育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6.AC【解析】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其制定的依据。
  7.ACE【解析】成绩和兴趣分组有时也有,但它们不是主要的分组方式。
  8.ABCD【解析】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不是综合课的组成部分。
  9.ABCD【解析】E不是德育的主要方法。
  10.ABDE【解析】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与多元化。
  11.ABCD【解析】小制作活动不符合群众性活动的类型。
  12.BCD【解析】陶冶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13.ABCDE【解析】这五项都是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14.ABCDE【解析】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格式。
  15.CDE【解析】这是对小学阶段课程设置最基本的要求。
  16.BD【解析】见大纲教学过程的结构部分。
  17.ABCE【解析】演示课是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的。
  18.ABDE【解析】中国古代的官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书学、算学、医学、律学。
  19.AD【解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20.ACD【解析】科技活动和学科活动是按活动内容划分的。
  三、判断题
  1.×【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
  2.×【解析】这是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3.×【解析】这是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要求的主要表述。
  4.×【解析】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
  5.×【解析】“废科举,兴学校”和近代学制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6.×【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即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7.√【解析】智力的发展并非是某一个因素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解析】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因为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9.×【解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10.×【解析】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l.×【解析】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但也要兼顾其他工作,否则教学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12.×【解析】柏拉图根据构成灵魂的三要素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同,将人分为三等。
  13.√【解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学必须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
  14.×【解析】题干讲的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15.√【解析】学生的学习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
  16.√【解析】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课程必须与时俱进。
  17.×【解析】这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内容。
  18.×【解析】启发式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
  19.×【解析】德育工作要耐心细致,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
  20.×【解析】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四、情景题
  (—)
  1.ABC【解析】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ABCD【解析】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3.ABCD【解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4.C【解析】在合作学习的分组过程中,应遵循互补及多样化原则。
  (二)
  1.C【解析】划分重点班违反了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2.ABCD【解析】详细请参考《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
  3.AB【解析】利用考试选拔新生和开设重点班有违教育公平与民主。
  4.A【解析】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依照有关法律和有关规章,对工作中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实行的惩处和制裁的一种形式。题干所指主要是行政处分。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7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