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回复: 1

2015江西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临考预测试题(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卢梭
  2.在欧洲奴隶社会时期,斯巴达十分重视(  )。
  A.军事体育
  B.体操训练
  C.文雅教育
  D.文法教育
  3.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建立的学习理论,是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并着眼于使所有的学习都达到一定的目标,被称为(  )。
  A.结构课程理论
  B.教育与发展理论
  C.从做中学理论
  D.掌握学习理论
  4.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斯宾塞的《教育论》
  5.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说明教育具有(  )。
  A.政治效益
  B.技术效益
  C.文化效益
  D.经济效益
  6.教育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这一要求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  )。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8.在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9.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  )。
  A.人格平等
  B.主导地位
  C.自主发展
  D.自由发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这是为了保护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1.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A.班级学生群体
  B.班级共青团
  C.学科小组
  D.老同学
  13.考核和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自我评价法
  14.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B.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D.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来影响集体,这种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i}己来,以增强管理的效果的管理方式被称为(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目标管理
  D.平行管理
  16.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以(  )为代表。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中国
  1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LI,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8.“性善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作用论
  D.教育万能论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2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
  B.职业道德
  C.文化科学
  D.教学基本功
 21.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技能型课程
  22.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  )。
  A.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23.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25.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26.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目标
  C.德育内容
  D.德育规律
  27.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28.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A.班级文化
  B.领导文化
  C.活动文化
  D.校园文化
  29.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  )。
  A.性质和方向
  B.方向和范围
  C.范围和性质
  D.程度和速度
  3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
  A.导向功能
  B.甄别功能
  C.诊断功能
  D.调节功能
  E.促进功能
  2.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
  A.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B.奋斗目标明确
  C.规章制度严格
  D.组织纪律严明
  E.集体舆论正确
  3.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  )。
  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C.为学生指定书目
  D.加强评价和辅导
  E.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常规训练包括(  )。
  A.礼貌常规训练
  B.学生守则训练
  C.课堂常规训练
  D.卫生常规训练
  E.实践能力训练
  5.CIPP评价模式包括(  )。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效果评价
  E.成果评价
  6.课程评价的内涵是(  )。
  A.课程评价对象是多元的
  B.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D.课程评价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7.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的特征包括(  )。
  A.社会能够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B.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再起主导作用
  C.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
  D.现代科技进步使每个人都处于信息剧增的实惠和威胁之中
  E.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8.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
  A.高难度教学
  B.高速度教学
  C.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D.理解学习过程
  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9.下列选项中属于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
  B.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考试成绩
  C.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偏于专断
  D.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
  E.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
  10.高中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
  A.发展性
  B.时代性
  C.基础性
  D.选择性
  E.自主性
  11.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
  A.教育行动研究
  B.教育典型研究
  C.教育质性研究
  D.教育对象研究
  E.教育叙事研究
  12.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
  A.发展性研究
  B.评价性研究
  C.基础性研究
  D.预测性研究
  E.应用性研究
  1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的活动。
  A.发展智力
  B.发展体力
  C.陶冶品德
  D.陶冶美感
  E.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4.下列不属于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5.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
  A.认真讨论,科学合理
  B.严肃慎重,相对稳定
  C.反复学习,坚决执行
  D.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E.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1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
  A.发展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E.教育性原则
  17.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义务教育
  D.普及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18.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
  A.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B.与文化相互制约
  C.传递和深化文化
  D.构成文化本体
  E.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19.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
  A.高尔登
  B.华生
  C.霍尔
  D.洛克
  E.彪勒
  20.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强制功能
  D.示范功能
  E.激励功能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2.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  )
  3.我国学校的主体是综合学校。 (  )
  4.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
  5.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  )
  6.秦汉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  )
  7.宋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  )
  8.教育教学中只强调统一要求就行了。 (  )
  9.因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以将学生赶出课堂,不让其上课。 (  )
  10.教学中教材是富有思想性的,学生学了思想自然会提高。 (  )
  11.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律的国家是英国。 (  )
  12.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  )
  13.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无意义。 (  )
  14.弗洛伊德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
  15.不同时期的社会德育的内容不同,所以德育不具有历史性。 (  )
  16.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 (  )
  17.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所以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发展。 (  )
  18.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凝结于他的《理想国》中。 (  )
  19.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  )
  20.循序渐进要求教学要面面俱到。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A是全国优秀班主任。他在总结自己工作经验时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建立好班集体,他认为班集体建立好了,就会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进步。第二,教育好每一个人,不放过每一件小事,特别不能放过对集体产生影响的“小事”。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什么地位?(  )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目标的制定者
  D.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  )。
  A.中心任务
  B.首要任务
  C.基本前提
  D.有效手段
  3.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这体现了(  )的内涵。
  A.班级常规管理
  B.班级平行管理
  C.班级民主管理
  D.班级目标管理
  4.“班级”一词最早的提出人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埃拉斯莫斯
  D.德鲁克
  (二)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1.案例最主要体现了(  )思想。
  A.天才教育
  B.特殊教育
  C.赏识教育
  D.实践教育
  2.赏识教育的倡导者是(  )。
  A.蒙台梭利
  B.铃木镇一
  C.多湖辉
  D.周弘
  3.该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A.教师应该学会尊重与赞赏学生
  B.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与帮助学生
  C.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反思
  D.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作
  4.结合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
  B.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C.家庭教育是教育各成分中最重要的
  D.赏识教育的本质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6: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单选题
  1.B【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2.A【解析】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无条件服从、效忠国家的武士。
  3.D【解析】布卢姆建立的掌握学习理论,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着眼于使所有的学习都达到一定的目标。
  4.C【解析】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5.D【解析】教育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来实现的。
  6.C【解析】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因此应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7.B【解析】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8.C【解析】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9.C【解析】对学生指导和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其主动性。
  10.B【解析】题干中禁止吸烟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11.A【解析】“六艺”、“七艺”是分科教学的,因此属于学科课程。
  12.D【解析】老同学不符合正式群体概念的内涵。
  13.B【解析】测验法是考核和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14.A【解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要求对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不要操之过急,要经过多次的培养和矫正训练。
  15.D【解析】平行管理就是通过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的结合,以达到增强管理的效果。
  16.D【解析】英国是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
  17.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可以互相补充。
  18.A【解析】孟子是我国内发论的代表,他主张“性善论”。
  19.C【解析】“两个全面”是对学校贯彻教育目的的具体诠释。
  20.B【解析】这反映了一个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1.C【解析】这种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注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2.B【解析】题干正是发现学习的实质。
  23.C【解析】题干所指是分组教学最突出的优点。
  24.C【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5.A【解析】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26.B【解析】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27.A【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28.D【解析】学校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浓缩于校园文化中。
  29.A【解析】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受社会关系影响,而人发展的范围、程度和速度不一定受社会关系影响。
  30.C【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我们的素质教育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多选题
  1.ABCDE【解析】根据课程评价的内涵及方法、步骤,我们可以推断出课程评价具有导向、甄别、诊断、调节、促进的功能,故选ABCDE。本题难度较大,要求深刻理解课程评价部分的内容。
  2.ABCDE【解析】本题考查班集体的特征,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ABDE【解析】运用读书指导法应该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规训练的理解和记忆,常规训练的主要形式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5.ABCE【解析】本题考查对CIPP评价模式的过程的记忆,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6.ABCE【解析】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7.AC【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8.ABCDE【解析】本题考查赞科夫的教育理论,赞科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中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9.BCD【解析】这三项都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的体现。
  10.BCD【解析】我国高中课程设置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
  11.AcE【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识记。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12.ABD【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类型的记忆以及对分类方法的理解,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13.ABCDE【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14.ABCDE【解析】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故ABCDE均不属于我国中学德育原则,本题要注意审题,看清题干中“不属于’’的要求。
  15.ABCD【解析】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认真讨论,科学合理;第二,严肃慎重,相对稳定;第三,反复学习,坚决执行;第四,教育为主,不断完善。故选ABCD。
  16.BCDE【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17.ABE【解析】见大纲对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的介绍。
  18.CD【解析】教育既能传递和发展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19.ACE【解析】华生与洛克属于环境决定论者。
  20.ABE【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评价和激励。
三、判断题
  1.×【解析】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解析】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3.×【解析】我国学校的主体是全日制学校。
  4.√【解析】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5.√【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在管理对象中,“人”主要是指学生,他们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和核心要素。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6.×【解析】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7.×【解析】八股文是近代才被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8.×【解析】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只强调统一要求违背了差异性的规律。
  9.×【解析】学生有学习权,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权。
  10.×【解析】教材中的思想性的内容必须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并且只有在他们接受以后才能提高其思想水平。
  11.×【解析】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律的国家是德国。
  12.√【解析】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13.×【解析】课程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4.×【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威尔逊的主张。
  15.×【解析】不同的社会德育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继承性,所以德育具有历史性。
  16.√【解析】因为基础课程培养的是作为公民必须掌握的“三基”(读、写、算)。
  17.×【解析】遗传只提供了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而这个前提能否转变为现实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18.×【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作。
  19.√【解析】教学过程正是在教师不断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20.×【解析】循序渐进要求要区分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
 四、情景题
  (一)
  1.ABD【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者、领导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A【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B【解析】题干是班级平行管理的基本内涵。
  4.C【解析】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了“班级”一词。
  (二)
  1.C【解析】卡耐基的继母用爱的眼睛发现其优点,并加以引导,这符合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2.D【解析】赏识教育的倡导者是我国的周弘。
  3.AB【解析】CD选项与案例不符。
  4.ABD【解析】C项不正确,教育各成分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庭教育是基础。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10 06: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