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突破题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选择题
1.“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人际吸引中的( )。
A.相似吸引
B.互补吸引
C.邻近吸引
D.外表吸引
2.人的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以“代沟”是指( )。
A.心理障碍
B.个性障碍
C.地位障碍
D.文化障碍
3.吸引和排斥、合作和竞争是学校里面主要的( )。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选择题答案
1.【答案】A
【解析】在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因素中,相似性是指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各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一定程度的人际吸引效应,如年龄、经历、个性特征的相似,共同的爱好等等,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干杯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答案】C
【解析】在影响人际沟通的障碍中,地位障碍是指由于阶级、政治、宗教、职业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使人们对同一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甚至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就是一例。
3.【答案】A
【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学校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填空题
1.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所以又称为信息沟通。
2.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3.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4.信息沟通的基本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
5.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6.群体的特征有:(1)目标和规范;(2)组织与沟通;(3)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2)登体的领导方式;(3)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部影响。
8.旦拯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趣堇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9.群体的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10.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
11.群体内部存在三种目标结构:竞争、合作和独立。
12.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学校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3.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4.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外貌、能力、相似、互补、邻近、性格特征。
15.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的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也称为同伴群体、同辈群体、友伴群体等。
16.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和接纳、同理心。
17.首要的沟通技巧是倾听。倾听可以分为四种层次:心不在焉、被动消极、主动积极、同理心。
简答与论述
1.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
答:群体规范的心理功能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维系群体的功能;
(2)评价标准的功能;
(3)行为导向的功能;
(4)惰性功能。
意义:
(1)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并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2.如何维持班级的凝聚力?★★☆☆☆
答:凝聚力的大小是班集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首先,从维持班集体凝聚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尽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气氛。
其次,要帮助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参加丰富班级活动,使班集体成员有开放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以作为班级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印象形成的效应有哪些?★★★☆☆
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是对人的第一印象;后者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
(2)晕轮效应。指他人的某种品质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新鲜明的印象,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的判断。
(3)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的固定看法。
(4)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4.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答:非正式群体除了自发性和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两个主要方面外,还有四点:
(1)凝聚力强;
(2)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4)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
5.简述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有哪些。★★☆☆☆
答:(1)地位障碍;
(2)组织结构障碍;
(3)文化障碍;
(4)语言障碍;
(5)个性障碍;
(6)社会心理障碍。
6.如何理解师生有效沟通的含义?★★★☆☆
答:沟通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工作技能;要实现师生有效沟通,首先需要了解师生沟通的真正含义:
(1)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
(2)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准确接受信息;
(3)教师开始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沟通的结果;
(4)师生沟通是双向的,教师从学生反馈中判断沟通是否成功。
7.列举一些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答:(1)带着热情来倾听;
(2)使用并观察肢体语言;
(3)非必要时,避免打断他人的谈话;
(4)反应式倾听;
(5)找出重点;
(6)暗中回顾,整理出重点,并提出自己的结论;
(7)接受说话者的观点:
(8)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9)提出问题和适时引入新话题;
(10)要听出言外之意。
8.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哪些?★★☆☆☆
答:(1)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是否对他人产生吸引力上有很大作用。
(2)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这个限度,能力就对交往对象构成了压力。
(3)相似: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各种情况的相似。
(4)互补:性格、需要的互补也可能产生吸引。
(5)邻近:指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交往频率,影响着他们的关系。
(6)性格特征:指一个人的综合心理品质的吸引力。
9.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学生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
A.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B.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C.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沟通的前提)
10.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认同度高有利于群体凝聚力。
(2)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式领导方式比专制式和放任式好。
(3)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合作式的目标结构和群体奖励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4)外部影响:群体间的竞争会增加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11.简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答:个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与他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其间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合作、竞争和独立三类目标结构。(1)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存在的是积极的或肯定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人都达到了目标或采取了某种手段时,自己的目标或手段才能得以实现,他们之间就是合作关系;(2)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存在的是消极的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达不到目标或采取手段时,自己的目标或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就是竞争关系;(3)当不同个体能否达到目标或采取其他手段与他人无关,个体注意的是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那么他们之间形成的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