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3|回复: 0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2)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自小学_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
  A.必修课程 3 3
  B.选修课程 3 3
  C.必修课程 5 5
  D.选修课程 5 5
  2.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3.( )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A.自我认知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监控
  4.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学习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A.试误
  B.顿悟
  C.强化
  D.联结
  5.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 )
  A.正常小学生
  B.严重精神病人
  C.人格障碍者
  D.残疾患者
  6.“拔苗助长”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A.启发式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直观性
  7.班级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的。
  A.埃拉斯莫斯
  B.德鲁克
  C.马卡连柯
  D.舒尔茨
  8.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年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揉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属于( )
  A.横向反思
  B.纵向反思
  C.集体反思
  D.个人反思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
  A.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B.坚持德育为先
  C.坚持能力为重
  D.坚持全面发展
  10.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品德》《艺术》课,属于(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通识课程
  11.以下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的是( )
  A.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B.小学教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C.小学教育为儿童、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D.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
  12.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 )
  A.专职的科研人员
  B.教师
  C.科研群体研究者和个体研究者
  D.学生
  13.下列关于班级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班级管理是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B.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C.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D.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体
  14.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A.愤
  B.悱
  C.启
  D.发
  15.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丰厚的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6.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7.小学英语教学应听力先行,这要求教师必须( )
  A.具有较快的听说速度
  B.进行大量的听力自我练习
  C.具备标准的英式英语语音语调
  D.提高自身的辨音能力和听力教学修养
  18.小学英语课堂唱英语歌,应要求( )
  A.曲调正确
  B.结合学生生活
  C.唱得有情感
  D.重在唱会歌词,产生背诵英语材料的作用
  19.教师在讲授贺知章的《咏柳》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同学们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0.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二、简答题
  1.简述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2.简述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3.如何预防和指导小学生学习疲劳?
  三、材料分析题
  1.某学校把某年级的差生全部分到了一个班级,学生都非常不满,但该班的班主任并没有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对他们失去信心。相反,该班主任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段时间后,该班的成绩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试用所学理论,论述该学校和班主任的做法。
  2.一名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些内容:“英语课上,老师又是只提问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其他学生看都没看一眼,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差生了。我想不通,大家坐在同一间教室,同样都是老师的学生,为什么老师对待我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难道成绩就那么重要吗?”
  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看法。
  四、教学设计题
  根据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第二单元Section B内容设计一节课的教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专家解析: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2.【答案】D。专家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3.【答案】B。专家解析:考查自我意识的概念。
  4.【答案】B。专家解析:苛勒等人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5.【答案】A。专家解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小学生。
  6.【答案】B。
  7.【答案】B。专家解析: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它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8.【答案】B。专家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纵向反思的内涵。
  9.【答案】A。
  10.【答案】B。专家解析:题干描述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11.【答案】D。专家解析:D项的描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义务性特点。考生需准确区分小学教育各个特点的内涵。
  12.【答案】B。专家解析: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体是实际工作者,主要是教师。
  13.【答案】A。专家解析: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14.【答案】B。专家解析: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15.【答案】B。
  16.【答案】B。专家解析:联想由某种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思维形式。
  17.【答案】D。专家解析:听说法教学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听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准确的发音外,还要求其自身的听力教学修养。
  18.【答案】D。
  19.【答案】C。专家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0.【答案】D。专家解析:昆虫是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种类已有100多万种,分布广泛。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教学交往策略;
  (2)课堂管理策略;
  (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2.(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
  (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反思教学得失);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4)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教育理念);
  (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3.(1)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
  (2)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也应注意疲劳的预防;
  (3)确保小学生的休息、睡眠,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
  (4)要注意小学生的营养问题。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该班主任的做法值得肯定。后进生往往自尊心强,好胜,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在班级管理中,该班主任能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以表扬、激励为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因而该班能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取得较快进步。
  (2)针对该班级的特殊情况,班主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集体才能健康地发展。
  2.(1)材料中的情况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即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优生和差生。
  (2)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者,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看好优生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只有热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处事公道,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3)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照顾到个别学生。运用因材施教原则,不仅要看到优等生,也要注意到所谓的“差生”,给他们提供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
  四、教学设计题
  答案:略。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13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