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怎样培养人
B.教育为谁服务
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
D.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A.个别与一般
B.内容与形式
C.具体与抽象
D.普遍与特殊
3.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是( )。
A.教学质量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4.(2012年真题)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下列选项不属于教育目的基本层次的是(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教师的教学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社会的价值取向
6.下列人物在教育目的上所持观点都一致的是( )。
A.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孟子
B.苟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卢梭
C.孟子、卢梭、苟子、巴格莱
D.苟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子
7.(2012年真题)在以下选项中,卢梭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8.(2014年真题)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论,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个别差异性
9.“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 )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0.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 )。
A.人们的教育理想与价值取向
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C.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D.学校制度的形式
1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2.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从事智力劳动
C.从事体力劳动
D.接受教育
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
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14.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 )提出的。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蔡元培
D.陶行知
15.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 )。
A.“四有、两爱、两精神”
B.“两爱、两精神”
C.“四条腿走路”
D.“四有、两爱并举”
16.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C.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D.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17.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8.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称为( )。
A.全面发展教育
B.挫折教育
C.快乐教育
D.素质教育
19.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A.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提高国民素质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2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 )。
A.德育、体育、智育、信息技术教育
B.德育、智育、美育、信息技术教育
C.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
D.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德育的基本任务的是( )。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C.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3.下列关于智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B.智育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C.智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D.智力的发展本身就是全面发展的标志之一
24.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早操
B.体育课
C.课间操
D.课外体育锻炼
25.田径运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 )等项目。
A.跑、跳跃、投掷
B.体操、球类、武术
C.体操、游戏、队列
D.跑、球类、体操
26.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
A.法国美学家席勒
B.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
C.法国美学家狄德罗
D.英国美学家荷迦兹
2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28.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的是( )。
A.德育
B.体育
C.美育
D.劳动技术教育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4.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5.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我国孟子持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6.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2014年真题)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大自然和社会日常生活等途径进行。
10.“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
11.我国实现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
12.德、智、体、美、劳各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刘小明,男,15岁,平时不善于言谈,孤独冷漠,不喜欢集体生活,常独来独往,不会关心别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一次聚会上,他把自己爱吃的大鸡腿、排骨、草莓、苹果等一股脑儿放在自己碗中独自享用,全然不顾周围同学的反应。
问题:请运用素质教育的知识分析材料。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次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王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李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问题: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己家的孩子“劳动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14岁的詹妮弗每周六都要去餐厅打工。
问题:请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目的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D【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B【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4.A【解析】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是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5.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影响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基本层次的内容。
6.A【解析】A项都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B项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其他不同;C项孟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其他不同;D项孔子的观点与其他不一致。
7.A【解析】关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福禄培尔、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8.B【解析】造就合格公民,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倾向,属于社会本位论。
9.B【解析】这两句话出自《学记》,是关于教育目的的描述,强调了教育目的对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10.C【解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11.A【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2.A【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
13.B【解析】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
14.A【解析】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5.A【解析】题干所述是1985年的教育方针,人们把这一方针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6.B【解析】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17.D【解析】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8.D【解析】题干所述是素质教育的含义。
19.C【解析】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作用,使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B【解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1.D【解析】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22.C【解析】“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是美育的基本任务。
23.C【解析】C项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并非智育的作用。
24.B【解析】体育课是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的必修课。
25.A【解析】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的基础,主要有跑、跳跃、投掷等项目。
26.A【解析】法国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和使用“美育”一词。
27.C【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其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其最高层次的任务。
28.D【解析】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美、体各育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点,但它也是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2.正确。
【解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正确。
【解析】教育目的决定着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4.错误。
【解析】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是个体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5.错误。
【解析】孟子是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纳托尔普、迪尔克姆、凯兴斯泰纳、白尔格门、巴格莱等。
6.正确。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
7.正确。
【解析】题干阐述了智育的概念。
8.错误。
【解析】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9.正确。
【解析】美育主要通过学校、自然和社会三个途径进行。题中提到的方式都是美育的途径。
10.错误。
【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智力的发展。
11.错误。
【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2.正确。
【解析】五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智、体、美、劳都各有自己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奥赛只注重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不利于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促进他们充分、和谐发展。
2.【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从上述材料分析,刘小明不懂得礼让与宽容;不懂得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关心别人;不懂得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平时应加强对刘小明做人、与人交际等方面的教育。
3.【参考答案】
(1)材料中教师们的认识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
(2)王老师的认识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3)李老师的看法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4.【参考答案】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参加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工艺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材料中美国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进行适应社会的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