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勘过现场后,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及地块的设计条件确定适合的规划原则。
这些规划原则包括:
1、确定建筑的空间形态,地块适用何种空间形态;
2、采用何种建筑的接地形态;
3、如何根据既定条件使用“规划三大原则”等。
坡地最大的特点是高差的变化,而高差变化对住宅设计最大的影响是空间上的变化。如图2-1所示,解决空间变化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总结来说,可以分成六种:
线网联系型、踏步主轴型、层台组合型
空间主从型、空间序轴型、空间穿插型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37.jpg
图2-1 坡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图片来源:《山地建筑设计》)
例如线网联系型,是以道路联系不同高差的住宅单体,这种设计手法在我国传统坡地低层住宅设计中常常用到,如下图2-2所示。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38.jpg
图2-2 朗德上泰
(图片来源:《西南》)
踏步主轴型的设计则适用于有人车分流要求的住宅类型。
安藤忠雄的六甲山集合住宅由于受到日本法律关于坡地建筑不得高于两层的限定,故每户出两层,再深埋一层,属于坡地低层集合住宅。
主要人行道路由公共大台阶和电梯共同组成,而车行入口则放在了山脚底部与外界道路连接的位置,如下图2-3中左图所示。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39.jpg
图2-3 六甲山坡低层集和住宅
(资料来源:《安藤忠雄住宅全集》)
此类踏步主轴型设计由于人车分流,将更大的面积留给了,因此,往往设计完成效果较好。例如六甲山,由于地形的关系,西侧有部分用地坡度较陡,强行开发有对山体破坏较大等问题存在,故仅在东侧和北侧坡度相对较缓的用地进行建造。
于是,虽有着种种不利因素,该部分人行的山路却成为了项目中风景最为优美的一段。西侧的陡坡被密植了大量高大乔木,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减少坡面对道路的压迫感。东侧退台住宅的屋顶种植了绿化,爬山虎等攀爬性绿植覆满墙面,转移注意力,减少爬坡产生的疲惫感。
层台组合型由于建筑体量较大,多见于公共建筑的设计使用,鉴于本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坡地低层住宅,故不赘述。
空间主从型适用于坡顶或坡底有大量平缓用地的情况且作为设计的核心的情况,平缓用地部分的设计手法如平地建筑设计,坡中有高差变化处的设计用地作为则按照坡地建筑设计原则。作为一种平缓用地作为设计核心坡地住宅设计,也不赘述。
空间序轴型指以内院组合形成空间序列,类似于踏步主轴型。区别在于踏步主轴型是以踏步联系不同所有权的住宅单体。而空间序轴型是以踏步联系相同所有权的住宅单体。踏步主轴型可以视作空间序轴型的更广泛的应用。
空间穿插型目前常见应用在坡地公共建筑或是坡地住宅建筑的公共联系部分,及我国传统坡地低层住宅,如下图2-4。空间穿插型最能体现坡地住宅在空间组合上的灵活多变。
下图中金竹寨的过街楼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各独立住宅之间相互联系的需要,克服了坡地地形对住宅用地地形的限制,而且,过街楼虽然位于交通道路之上,但也完全可以做为住宅的主要房间来使用。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40.jpg
图2-4 进驻泰某过街楼实景与剖面
(资料来源:《西南民居》)
道路和建筑在空间上的穿插组合,尊重了原有地形的变化,堪为坡地低层住宅设计之典范。在景观效果上,蜿蜒而上的道路空间和轻巧通透的居住空间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混若天成。
坡地住宅与坡地用地有三种接地方式,分别为半埋于坡地内、独立于坡地上或全埋于坡地内三种方式。按照《山地建筑设计》一书中的表述,可以分别定义为地表式、架空式、地下式三类。具体分类详见图2-5。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41.jpg
图2-5 坡地住宅接地方式
(图片来源:《山地建筑设计》)
2.2.1 地表式
国内坡地低层住宅设计中目前比较常用的设计方式是地表式中的掉层式。
掉层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国内现行设计规范中面积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的条文。由于坡地住宅的“底面”虽然定义为地下室,但该地下室由于坡地标高变化的缘故至少可以有一面能够直接对外采光,其他两面能够间接采光,具有使用上的优势。
但由于坡地低层住宅的标高变化复杂,通常目前在建或建成的住宅设计中,地表式中的几个细分类别往往被混合使用。
“地表式”应用虽然广泛,但相对于“架空式”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即接地层的采光不能做到全明,接地层的通风情况也不如“架空式”好。
2.2.2 架空式
当自然条件比较好而且容积率不高的情况下,也有坡地低层住宅选择架空式设计。架空式的优势是比地表式更显示出坡地建筑凌空飘逸之美,且对环境影响最小,量小,通风采光好。但因没有地下室,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则比地表式少了地下室的赠送面积。
架空式由于部分外露,架空部分的设计混合了建筑和景观的两方面要求,需要两个专业紧密联系,协调完成设计,如何处理架空的部分是设计中一项不可疏漏的重要设计内容。
国内坡地低层住宅采用了架空式的著名案例之一是深圳东部华侨城的天麓。
如图2-6中的左图为天麓1号地块规划平面图所示,其采用的手法是典型的线网联系型,主干道呈枝状平行于或斜交等高线设计,各栋单体住宅以以上进式或中进式与道路相连接。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42.jpg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43.jpg
图2-6 东部华侨城天麓
(图片来源:平面图来自 EKISTICS 公司宣传资料,照片为自摄)
由于天麓项目位于东部华侨城景区附近,对环境要求较高,且容积率相对一般坡地低层住宅更小,故采用架空式是比较合适的。
2.2.3 地下式
我国传统坡地住宅的窑洞的设计就是典型的地下式的设计手法,但由于通风、采光等问题,在现代坡地低层住宅的设计中少有应用,偶尔使用也是在坡地低层住宅的一些配套用房的设计中。
坡地规划有“规划三大原则”:
1.显山露水;2.依山就势;3.错落有致。
这三大原则提出了坡地住宅设计中,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如何能和谐共生的基本设计要求。而具体落实到坡地低层住宅设计,这三条规划设计原则也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之一。
2.3.1 显山露水
“显山露水”指的是在规划中要最大程度的表现出坡地低层住宅的特点,即能够显露并且融合美丽的自然山色。
将自然美景化为建筑群体的图底,是坡地低层住宅相对平地住宅优势,而如何达到最佳效果则是坡地低层住宅最需要首先考量的美学问题。如下图2-7所示,当建筑的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相协调,或与山体轮廓成呼应之势则是符合传统审美的。
国和论坛-【远洋设计原创】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法浅析-2344.jpg
图2-7 建筑与山体轮廓的关系
(图片来源:《山地建筑设计》)
坡地低层住宅的开间方向应尽量沿等高线布置,传统坡地建筑排布原则是:
1.当建筑离山体较近时,建筑形体不宜太高,反之,则可适当增加高度。
2.如果出现高层,错落的点式比僵硬的板式更可取,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建筑对山体的遮挡,避免以高大的形体来堵塞有限的自然空间。
本文主要针对坡地低层住宅进行分析,因此,虽然没有高层坡地住宅遮挡山体严重的问题,但是,由于坡地低层住宅建筑高度较矮,住宅间距小,布置紧密,因此,需重点注意建筑的排布方式,不堵塞自然空间。
2.3.2 依山就势
依山就势指的是住宅单体户型应设计多样化,根据自然山体起伏度的不同作为为设计基础,采用不同户型形式相对应。
地下式、地表式、架空式作为坡地住宅设计常用的三种类型,在目前坡地低层住宅设计中往往混合使用。
目前坡地低层住宅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地表式中的阶梯式,该设计手法最适合坡度在坡度为20~30%左右的地形上使用,即在前后院标高相差一层层高左右的情况下使用。
架空式的设计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我国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常使用此设计手法,如干栏、吊脚等形式,国外现代坡地低层住宅也常用到此类形式。此类处理坡地低层住宅设计方式的总体原则是“减少接地”,对环境影响最小,也最能显现坡地住宅飘逸之美。但因为在相同用地条件下,人均占有资源量过大而未能大面积推广。
地下式由于其采光、通风效果逊于地表式和架空式,其在坡地低层住宅设计中主要应用于使用前两种设计手法的住宅区辅助和配套用房的设计。
2.3.3 错落有致
错落有致指的是将不同层高的建筑按照一定规律交错排布,以满足观者视觉审美上的要求。
在坡地低层住宅的设计中,从规划角度讲,可以通过调整每栋建筑的“基面”标高来错落搭配,以求达到高低错落的效果。往往用地的高差越大,之间的标高变化越大,这种高低错落越大,拉开住宅间的前后进退关系的效果越好。但是高差越大,对的设计要求越高,居住的舒适度也很容易降低,所以,综合考虑坡地低层住宅的高差变化和住宅定点定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