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定义 1.导至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最常见的是: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记忆:是(室)挺(骤停)舒(室速)畅(室颤)。最常见的是室颤。 2.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病因 1.引起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特别是有心肌梗死病史)。 2.心梗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 。 3.频发性与复杂性的室早可预示心梗后发生猝死的危险。 4.肺心病患都出现室颤,心脏骤停以致突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急性严重心肌缺氧。 三、心脏骤停的三大临床表现 1.大动脉波动(劲,股动脉)——金标准 2.心音消失——银标准 3.意识丧失——铜标准 处理: 1.首先拳击复率;20-25cm,拳击1-2次,如果拳击后不能复率,必须停。由于存在使室速恶化为室颤的风险,所以不能用于室速且有脉搏的患者。 2.初级心肺复苏(CAB),首先要胸外按压C,缩短时间。A开通气道。B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单双人) C.胸外按压: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 (1)按压时患者必需处于水平位。头部低于心脏,防止重力作用导致脑的血流减少。 (2)按压位置是胸骨中下1/3处;按压的频率是100次/分; (3)按压力度使胸骨压低3-5cm,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壁; B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3.高级心肺复苏:方法是电除颤;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是360J 室颤一旦诊断立即用非同步的电除颤,三次都用360J. 电除颤用同步还是非同步的区别:心电图内有没有R波,存在R波同步。不存在为非同步。 非同步最常见的是室颤和室扑。 复苏后处理: 原则:循环功能稳定是一切复苏奏效的先决条件。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重点是脑复苏。 脑水肿:复苏后又昏迷。 措施: (1)降温; (2) 脱水,常用20%甘露醇,加地米(5~10mg,每6~12小时静注)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导致的“反跳现象”; (3) 防止抽搐。用氢麦角碱、安定、异丙嗪; (4) 高压氧治疗; (5)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死亡,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