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
A.商代
B.周代
C.夏朝
D.春秋
2.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的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3.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于()。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4.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A.个体知识经验
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C.个体需要兴趣
D.情绪状态
5.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单维思维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
D.具体逻辑推理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7.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A.指向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8.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9-3~5岁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家庭
B.个人主观努力
C.学校
D.社会
13.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
B.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师道尊严的关系
16.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称为()。
A.教育发展
B.生理发展
C.心理发展
D.人的发展
1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8.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9.()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20.普及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2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____和____。
22.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____。
23.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__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4.____是指课的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____和时间的分配。
25.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____。
26.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一____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教学计划。
27.德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____的过程。
28.课外教育工作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参加的多种多样____、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29.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和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3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____和社会教育。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教育结构
32.外铄论
33.学校课程
34.实验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公四小题,每小题四分,共16分)
35.简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36.简述我过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37.简述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
38.简述布置作业应当遵循的要求。
五、论述题(8分)
39.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40、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