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房产估价师《理论与方法》习题与解析·2010年房地产估价案例分析复习
摘要:本文从房地产评估角度研究了其基本方法——收益法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本方法应用的问题,揭示了收益法的理论渊源,从系统论角度明确揭露了收益法理论的三层次约束条件和确定性分析的理论结构,指出了确定性收益理论的缺陷和两个悖论;探讨了收益法的拓展研究方向和具体估价的建议。本文的基本逻辑进程是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理论的约束、结构、缺陷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分析理论的约束、结构采用了系统论思维方式。
关键词:收益法问题理论渊源约束结构
一、收益法的定义和问题的提出
1、定义
收益法是求取估价对象未来的正常净收益,用适当的资本化率将其折现到估价时点后累加,即房地产的价值是未来净收益的现值之和。①
2、普遍适用的收益法原理
将估价时点视为现在,那么现在购买一宗有一定年限收益的房地产,预示着其未来的收益年限内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净收益,如果现在有一货币额可以与此净收益的折现值之和等值,则这一货币额就是该宗房地产的价值。②
3、分析P=A/r[1-(1 r)-n]模式应用产生的问题
评估实践上,数学模式P=A/r[1-(1 r)-n]应用于收益性房地产成立的基本条件是:能够持续地均衡地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率。但事实上当n趋向于长周期时如50年期时,r、A无法同时实现持续地而且稳定的收益率。在一个长的周期内,在空置率居高不下时,净租金收益以同样持续地获取复利运行,则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房地产周期价值理论(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房地产投资周期理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都使数学模式P=A/r[1-(1 r)-n]应用于收益性房地产成立的基本条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落空。
认为此理论模式是正确的辩护可能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理论约束和修正,n应当缩短历史收益期限,r一般不可能持续地在高水平上运行,但是可以持续地在低水平上运行。对于高低不平的收益率情况,从数学上可以进行平均化的处理。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吗?就定义与原理本身而言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理论上的《房地产估价规范》与《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在收益法的运用时是否扣除折旧的矛盾理念;现状是收益的准确计算和资本化率的求取及预期模型的判断选择这三根支撑收益法应用的支柱无一牢固。那么我们就可提出疑问:收益法理论上可靠吗?究竟怎样正确使用收益法呢?
二、收益法的理论渊源分
1、利息理论的分析
银行按揭贷款等额还本付息偿还模式:A=Pr/[1-(1 r)-n](其中r为贷款利率,n为还款期数,P为贷款数量)。这种普遍的模式除了近来受到一些与其他还款方式多支付了利息的指责以外一直没有大的争议,同时,此模式与评估所用的典型模式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r在评估时为资本化率。另外一个模式是金融及证券市场股票价值理论:P=A/I(其中I为市场利率,P为股票价格,A为股息收入)。③不过必须指出的早期这一结论并不是由P=?Ai.(1 I)-n,当Ai不变时P=A/I[1-(1 I)-n],当n→∞时P=A/I,A=PI.同时应当指出的是,证券的价格评定几乎不使用P=A/I,也不使用P=A/I[1-(1 I)-n],而是使用与他们几乎无关的模式。由以上分析可以确认收益法的第一个理论渊源是利息理论和模式,但分歧也严重。在相同的数学模式下:已经由确定的利息率转换为不确定的未来投资收益率。理论的缺陷可能开始萌芽:不确定的未来投资收益率将导致理论应用的问题。
2、经济性项目的评价
NPV=-P ?Ai.(1 ic)-n有NPV=0、NP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