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3 07: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是为标记,与历史文献的记载颇能相互印证。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大门: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面阔三间卷棚式硬山建筑门额横匾上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在是当代的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苏东坡书。黑底金字,素雅大方。
门的两侧柱联是: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会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 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为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山时所题。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进大门后是一座凸形院,构成二门,是为书院的前奏部分。
先圣殿: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
门联为:
至圣无域浑天下;
盛极有范垂人间。
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讲堂: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
门联是:
满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
道统祠:道统祠是座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建筑。门额横匾上书“道统祠”三字,
门联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道统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桥以通往来。在拱桥的两侧分别刻有“泮池桥”三个字。古制学宫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藏书楼:藏书楼是嵩阳书院最后一进,是为一座面阔五间、硬山、卷棚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物。它是古代贮藏书籍的地方,就好比现在大学内的图书馆,是书院内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原藏书千余部,经史基本典籍之外,还有《理学要旨》《理学正宗》《日讲四书》《性理精义》等,但大部分已遗失,仅存清代版本的一些书籍。现陈列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四书五经》《中州道学编》《四书近指》《理学要旨》《说文解字》等,另外尚存部分书籍的木刻板和在嵩山地区发现的稀世国宝《唐武后金简》,以供游客观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