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8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御河五龙桥,御道中部偏北是“外五龙桥”,桥北就是承天门和端门,今光华门内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龙桥,还是明代初年的原物,不过桥栏杆是后加的。门北还保存有一座“内五龙桥”,是明代的原物。
南京地区雨量充沛,钟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明孝陵必须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才能确保陵宫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区内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
这三条御河在规划和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它将陵域划分成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三组御河桥,将这四个区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且使整个陵域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御河桥中的第一组介于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间,为砖构单曲拱桥,霹雳之水由桥下西流,御桥旧址犹存,桥非原貌,今称"虹桥"。 第二组桥位于神道尽头,是直通陵宫的桥梁,一字排列5座,又称"五龙桥"。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5座石桥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现在仅存中间3座,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这组御河桥的桥基和两岸石堤为明代原物,护栏是1995年重新修复的。
今年5月份,对桥下御河河道实施了清理改造工程,使流经御桥的河水清澈不绝。第三组御桥处于方城之前,石造单券拱桥,长57.5米,宽26.6米,两侧石栏、螭首多残毁,但桥身体量宏大,结构牢固,做工细腻,是明初桥梁建筑中的杰作。过了这座御桥便是朱元璋长眠之地,因此称其"升仙桥"。除三条御河外,陵宫地下还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宫内则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筑周围均以砖铺设散水和明沟,享殿台基四周有数十个向外悬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宫宫墙外也以砖铺设散水,并以砖石砌建挡土墙。明孝陵的整个排水体系和细部设施,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将其艺术地融入陵区的布局之中,高度体现了南方多水地区建筑规划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139733417750.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