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kia-1964-04

中国古代建筑(收集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5 05: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自然的建筑风水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  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相地如相人"

在古代风水学中,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作"相地如相人"。如《玄女青囊海角经》曰"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将主一出,则群兵必随。""本身之龙要长远,身体必要端正为上,手足必以相合为佳,长幼必以逊顺为贵,主宾必以迎接为奇。"在这种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中常据人体的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穴,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其具体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清孟浩《雪心赋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学》中即收有一幅以人体之"窍"为原型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

强调天人合一

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太阳、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同地球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间的关系。在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履园丛话》说:"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体与宇宙同构。天地分为阴阳,人体亦分阴阳。天地有五星五岳,人体亦有五官、五脏。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人亦对应有十指。地分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绕地球十二圈,人亦对应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时间的先后,年、月、日、时辰,周期性地气血流汪,盛衰开合,人应时辰月令,这一切都暗示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凝聚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人体完全是与宇宙相合的,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以交流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与初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元气在宇宙天地间回荡,气在人体中聚合,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与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合谐相处。因此,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气息与环境中生活,人的建筑活动就要利于自然的合谐。风水说中用气来解释自然环境,在人与天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只要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合谐,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选址的基本意义就是为人类寻找适当的居地。而藏着天地间生气之地域,即为人类生长繁衍的理想居地。概括地说,风水理论的一切具体措施也就是围绕如何寻生气之凝聚点,如何迎气、纳气、聚气,通过对宇宙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使人体之气与之产生合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从这种意上看,风水可以说正是使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和合的艺术。



风水最重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水龙经》中说:"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因为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山以水为血脉,本身就是有机的。《黄帝宅经》的观点更为明确:"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亦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底蕴,如《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论衡·书虚》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血脉流动,泛扬动静。"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绣,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幺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旷神怕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难怪乎人们会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

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了"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2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背后的数字

当人们沉醉于紫禁城璀璨的建筑时,一位老人用一把皮尺,把辉煌的宫殿变成一组枯燥的数字。这位名叫傅熹年的建筑史学家,把紫禁城的院落面积和宫殿位置进行了测量。

20世纪4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曾经绘制紫禁城中路建筑和角楼及武英殿的图纸,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建筑学专家们,对紫禁城进行过多次测绘。这一次显然目的不同。除了企图了解宫殿群落的准确尺度外,傅教授还在寻找着什么?他希望从这堆纷乱的数据中,发现什么秘密呢?

正像外国的古金字塔和神殿,紫禁城的建筑尺度中暗藏着许多数字,显然,它们并非随意出现。如果不借助资料,一个普通的游者恐怕很难发现其中的玄奥。

紫禁城:数字里的密码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6 11: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教授选择了一个温煦的日子进行他的实地测量。这一天紫禁城游人如织,人们丝毫没有注意,一个拿着皮尺的老人,正在发现他们眼前这座古代宫殿的营造秘密,从数字中解读紫禁城营建者设置的密码。他首先测出后寝二宫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218米,东西宽度为118米,二者之比为6比11;而前朝三大殿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437米,东西宽度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比11,而且前朝院落的长、宽几乎都是后寝院落的两倍,也就是说,前朝的院落面积是后寝的四倍。接着,他又测出后宫部分的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长宽尺度与后寝院落基本吻合。

老教授对紫禁城的营造比例做出这样的推测:中国封建皇帝有"化家为国"的观念,所以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后寝为模数,按比例规划前朝与其他建筑群落。

随着测量的深入,规律进一步显现---明代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形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二者之比为9比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处的土字形大台基,其南北长度为232米,东西宽度为130米,似乎没有什么奥秘,但对二者约分,老教授发现,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比5。

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宫殿数量皆为阳数,而后寝部分宫殿数量则皆为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午门城楼、保和殿等正面都是九开间的殿宇。显然,这些数字与那些措辞华丽的颂歌没有区别,都表达了对王权的顶礼膜拜。

  例外数字的解读

显然,数字在这里成为衡量等级地位的尺度。作为最高的阳数,"九"更是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然而,也会发现例外。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今天的太和殿,面宽并不是九间,而是十一间,无法印证以上说法。实际上,这是因为奉天殿在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老技师梁九亲手制作了模型,却因找不到上好的金丝楠木,只好把面阔改为十一间,以缩短桁条的跨度。

宫殿檐脊上的走兽数量通常为单数,也就是阳数,最多为九。而太和殿檐脊上的走兽,却有十个。

宫殿庭院的巨大尺度,常使脊兽这样的细节极易遭到忽略。宫殿的营造者,恰在这里设下了谜题。太和殿脊兽的排列顺序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猴)。多了一个行什。古代建筑上的脊兽,行什仅出现过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这是为什么呢?

与高高在上的脊兽相比,门钉数量的"错误"也许更容易被发现。帝王宫殿的门钉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颗,而午门的左右掖门以及东华门的中门和左右侧门,却都是每只有八路。显然,这并不是营造者的粗心造成的。

处处体现"黄金分割"美学法则

众所周知,"黄金分割比率"在古希腊建筑中得到普遍运用。那么,从东方建筑的数量关系中,是否会发现这一神秘的比率?这一个据说被古希腊人最会发现的数量关系被视为最美的比率。在伊苏斯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因在波斯军队的左翼和中央结合部作为攻击点,而大获全胜。有人把这视为"黄金分割率"在战争中的运用。

他测出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130比200=0.65,与0.618的黄金分割率十分接近。

从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上,暂时还没有找到与黄金分割有关的证据。但是如果我们把太和殿放在中轴线上从大明门到景山这个尺度上衡量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审美观点是庭院中心。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1.5045比2.5=0.618,正好与黄金分割率等同。这组数据让我们突然悟出了明代设计者为什么把大明门放在距离紫禁城如此遥远的地方,甚至不惜拆除元大都的南面城墙。以前我们总是直觉地认为这是为了延长宫殿的序幕,使进入宫殿的人产生一种期待值。但是,数字却成为建筑的位置的详细注脚。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美的比率在中国古代宫殿中的运用是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只能说明人类对美的追求有着共通的成分,验证了黄金分割率的天然合理性。

也许傅教授并不是最早发现紫禁城建筑中神秘数字关系的学者。面对紫禁城这部深奥的著作,他只是为数众多的解读者之一。古代文明遗产中布满了谜题,专家启示我们这些难题有着众多的解法。而所有的公式,最终却通向一致的结局,那就是礼制、秩序和美。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6 16: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2)中华特色建筑

民族纪念碑:长城




富于创造力而从不安分的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已经不满足于自身的物质局限性,而力求要在精神上超越它。人类最古老的一批艺术创作如口头文学、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塑,就是它的值得赞叹的证明。在同被认为是人类最早艺术的建筑艺术中,也当然得到了体现。上面谈到的故事包涵的那种强烈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意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现实的例证,莫过于著名的中国长城了。据说,宇航员从月球回望地球,所能看到的唯一人工作品就是长城。   

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就开始沿边界修筑烽火台。敌人来时,在台上举烟,通报敌情。春秋战国时,各国沿国界也修建了互相防御的烽火台。公元前七世纪中,为了把与秦国接壤的各个孤立烽火台联结起来,楚国首先建造城墙,就是最早的长城。以后各国相继建造。秦始皇统一中国,拆除各国间的长城,只留下北方燕、赵、秦三国的并把它们联结起来,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7 08: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将长城向西延伸到河西直到新疆,在甘肃敦煌设玉门关和阳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以后各皇朝大都维修过长城,以明代规模最大,完成了东达辽东,西止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长达11300余华里的人类最伟大的工程。长城有时有内外多重,甚至多达二十余重,将所有城墙相加,有14600余里。若统计2000年间历代所筑长城,估计总长可以达到10万里,足可围绕地球一圈而有余。长城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防范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袭,保证中原的安宁,使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时至今天,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存在了,它的美却长存了下来,成为人的美的观照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8 0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


长城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为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那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长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节奏明显地点示出来,原来完全自在无情的自然被赋予了人的判断,也就成了和人的感情息息相关的了。所以,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长城的美属于壮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以雄伟、刚强、宏大、粗犷为特征,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并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8 05: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达岭长城一律用条石筑基,青砖砌墙可供五马并骑。墙外侧为垛墙设有垛口和射孔,以供了望和射击

所以,长城不仅是美的,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象征。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本质,不仅是显现出某种美的形式,更要求创造出某种超脱于与物质性的目的性规律性,而与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规律性相统一的富于意味的形式,以渲染出某种相当强度的情感、情趣,富于表情和感染力,最后喻示出与某种思想观念如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和审美趣味等相关的倾向性,以陶冶和震憾人的心灵。它的精神文化的意义更强也更深刻。如果说重在"悦目"的美观之美只是一种浅层的愉悦,而重在"赏心"的艺术之美,则更加追求一种意境,重在心的震动的更丰富更深刻的那些真愫。所以罗丹才说:"整个我们法国就包涵在我们的大教堂中,如同整个的希腊包涵在一个巴特农神庙中一样。"西方当代艺术史家简森也说:"当我们想起过去伟大的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雨果定义建筑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他还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如果我们把"思想"二字,改成为既包含精神文明又包含物质文明的"文化",即"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或许会表述得更加完整。那么,也可以说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纪念碑了。

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依托,中国建筑取得过独特的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8 1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宫城建筑:紫禁城




矗立在丹陛之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蔚然壮观

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大都是以太液池(今北京北海和中海)为中心建设起来的,宫殿在太液池东岸,紫禁城仍选址在这里,只是比元宫稍向南移,同时将大都北墙和南墙也向南移动。北京全城呈略横的方形,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四面城墙包砖,有九座城门,各门外各有瓮城。城门上有两层三檐的高大城楼。瓮城上四层有箭楼,以大砖砌墙,十分雄伟坚实。在北京东南、西南二角,城墙上建造了高大的曲尺形平面角楼,也是砖砌四层。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南城墙正中的正阳门和它的瓮城前门、德胜门瓮城等城楼和东南角楼了。   

紫禁城在都城中轴线的中段,东西760米,南北960米,只有唐长安太极宫城六分之一强。在紫禁城紧北,以拆除元宫的废土和开挖紫禁城护城河的土堆成一山,高约50米,称镇山(又称景山),含有镇压元朝王气的寓意,山下正好压着元宫的延春宫。山上最高点正在全城中轴线上,在此建一大亭,是全城的制高点和平面的几何中心,强调了城市严格的如几何图案般的有机构图。景山以北沿中轴线有鼓楼和钟楼,与景山遥相对望。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8 22: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为加强北京的防卫,计议加建一圈外郭城,先从居民较多的南面开始,但另外三面以后没有建造,使整个北京最后成为凸字形平面。南面新加的城墙称外城,原城改称内城。外城南部有天坛,内城以北有地坛,东、西各有日坛、月坛,形成为外围的四个重点,簇拥着居中的皇城和宫城。太庙和社稷坛在宫城正门午门前左右,紧靠皇宫。   

皇帝在每年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要分别到天、地、日、月四坛举行祭祀。天地日月、冬夏春秋、南北东西,这种种对应,显示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由于南面扩出外城,使全城中轴线大为加长。依轴线全长,自南而北全城构图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自外城南墙正中的永定门到正阳门,最长,节奏也最和缓,是高潮前的铺垫;第二段自正阳门至景山,贯串宫前广场和整个宫城,较短,处理最为浓郁,是高潮所在;第三段从景山至钟、鼓二楼,最短,是高潮后的收束。欧洲人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以音乐相比,那么全部中轴三段就好象是交响乐的三个乐章:第一段好比序曲,第二段是全曲高潮,第三段是尾声,相距很近的钟、鼓二楼就是全曲结尾的几个有力和弦。全曲结束以后,似乎仍意犹未尽,最后再通过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的城楼,将气势发散到遥远的天际,就象是悠远的回声了。在这首乐曲的"主弦律"周围,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城楼、严整的街道和天、地、日、月四坛,都是它的和声。整座北京城就是这样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着音乐般的和谐和史诗般的壮阔,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名篇巨制媲美的艺术珍品。



1157466651089.jpg

1157466651089.jpg


               
                 
        

        
紫禁城最大的门太和门和内金水桥,正中的白石路面是专供皇帝用的御道

北京城的艺术构思还体现了中国人特别擅长的色彩处理能力:中轴线上的高潮即紫禁城广泛使用华贵的金黄色琉璃瓦,在沉实的暗红墙面和纯净的白色石栏的衬托下闪闪发亮;散在四外的坛庙色彩与它基本一致,遥相呼应;而城楼和大片民居都是灰瓦灰墙;它们又全都统一在绿树之中,呈现着图案般的美丽。 英国人爱孟德·倍根在所著的《城市的设计》中说:"也许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了,这座中国的城市是设计作为皇帝的居处,意图成为举世的中心的标志。……在设计上它是如此辉煌出色,对今日的城市来说,它还是提供丰富设计意念的一个源泉"。




1157466677693.jpg

1157466677693.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9 1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宫城建筑:紫禁城



"紫禁城"这个名称本身,也显示了天人合一观念。"紫宫"原是星座的名称,又叫紫垣或紫微宫,是环绕古代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周围15颗星的总称。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事相互对应,北极星恒定不动,被称为"帝星",以示皇权的稳固,所以从秦汉起就常以"紫宫"称皇帝的宫殿。"禁"字表示禁卫森严。合紫、禁二字为一词,就是紫禁城。



紫禁城是北京全城的第二段,从正阳门以北宫殿区起点大明门(现已不存)算起,向北穿过皇城、宫城,至景山之颠为止,轴线全长约2500米,本身又可以分为三小节,同样有如交响乐,组成前奏、高潮和尾声三个辉煌的乐章。第一节最长,由大明门至宫城正门午门,共有三个串连的宫前广场,为前导空间;第二节即紫禁城本身,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三部组成,是高潮;第三节最短,自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至景山峰顶万春亭,是系列的收束。每一节和各节中的每一小段的艺术作用和艺术手法都有不同,但又相互连贯,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共同服务于渲染皇权这一主题。

大明门体量较小,建在平地上,只是一座单檐开三券洞的门屋。门内天安门广场呈丁字形,先是丁字的一竖,狭窄而长,两旁夹建长段低平的千步廊,以远处的天安门为对景。纵长的广场和千步廊的透视线有很强的引导性,千步廊低矮而平淡的处理手法意在尽量压低它的气势,为壮丽的天安门预作充分的铺垫。在天安门前,广场忽向横向伸展,高大的城楼立在城台上,台下开五个券门,门前有向南凸出的金水河和正对五门的五座石拱桥,洁白的石桥栏干、华表和石狮,与红墙黄瓦互相辉映,显得十分辉煌,气氛开阔雄伟,与大明门内的窄小低平形成强烈对比,是前导序列的第一个高潮。这种欲扬先抑的处理是中国建筑群体构图经常采用的卓越手法。中国建筑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更为含蓄和内在,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杰出范例。




1157466719739.jpg

1157466719739.jpg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5 03: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